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Archive by category 'Blogs' (網誌分頁 14)

Glutamine(麩醯胺酸)的功效

十月 22nd, 2012 Posted in Blogs, 其他資訊

Glutamine(麩醯胺酸)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它佔骨骼肌61% 胺基酸含量,主要是負責周邊組織至內臟器官氮元素運輸者,因此可做為小腸細胞、肝細胞、淋巴球以及巨噬細胞用來複製細胞之能量來源。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飲食的攝取與體內合成的量足以應付人體所需,但對於重大手術、外傷、燒傷其他化療重症病患而言,在處於高異化代謝狀態,人體之肝、腎以及腸道細胞對Glutamine(麩醯胺酸)的需求量增加,導致血液中的Glutamine(麩醯胺酸)濃度將會下降,而影響到身體組織修復與腸道機能。

需要補充 Glutamine(麩醯胺酸)

1. 接收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癌症患者:因藥物作用影響下,不僅對於口腔及腸胃黏膜上皮細胞造成損傷,同時也會降低骨髓造血細胞之功能,進而產生一些嚴重的副作用,如嘔吐、口腔黏膜潰瘍以及腹瀉等。

2. 嚴重代謝疾病者:燒、燙傷、手術、骨隨移植患者

3.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例如愛滋病患者

Glutamine(麩醯胺)在臨床上的主要功能:

1. 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

2. 促進肝臟抗氧化解毒物質的合成

3. 小腸細胞能量來源,防止腸絨毛,維持腸道完整性

4. 維持腸黏膜障礙,減少細菌遷移與沾黏至小腸細胞

5. 活化淋巴組織,提高B與T淋巴球的活性

6. 減少骨骼肌內Glutamine(麩醯胺酸)的流失

7. 可幫助纖維母細胞之能量與核酸合成,加速傷口癒合

 

哪些天然食物含有 Glutamine(麩醯胺)?

存在所有蛋白質食物中,例如:海產、乳酪、牛奶、黃豆、發酵製品、禽肉、畜肉。

自律神經失調, 家人遇到到底怎麼了?

十月 10th, 2012 Posted in Blogs,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 家人遇到到底怎麼了? 透過DNA基因檢測, 找出端倪,科技之進步, 千金可買早知道,


希望越多V.I.P. 透過專業醫師指導下, 更提早瞭解健康情況, 提早治療&痊癒.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病人反應明顯的部位SAMPLE:紅字標示

器官 症狀
頭眼耳 

喉嚨

肌肉、關節

呼吸器官

心臟

血液循環

消化器官

膀胱

生殖器

皮膚

精神症狀

全身症狀

頭暈、頭重、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疲勞、眼痛、淚眼、張不開、視線模糊、乾澀耳鳴、耳阻塞感 

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味覺異常、口舌異常感

阻塞感、異物感、壓迫感、發癢、異常咳嗽

發麻、發抖、疼痛、發冷、發燙、感覺異常

下肢發麻、發冷、發燙、疼痛、腳跟貼地疼痛、肌肉跳動

頸部或肩膀緊繃酸痛、全身肌肉疼痛、多處神經痛、關節無力

呼吸困難、肋間神經痛、呼吸道阻塞感、類似鼻塞無法呼吸、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

心悸(感覺到心跳)、心跳加速、心臟無力感、胸悶、胸部壓迫感

血壓起伏變動、頭昏眼花、手腳冰冷、臉部潮紅、燥熱、起立性暈眩、偏頭痛

食道阻塞感、噁心、嘔吐、胃部發熱、胃部痙攣、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腸胃蠕動異常、便意感頻繁

膀胱神經敏感、尿意感頻繁、頻尿、排尿不易、排尿後不適感、殘尿感、尿床

性功能障礙

多汗、不出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發冷

焦躁易怒、莫名恐慌不安感、寂寞孤獨感、悲傷感、沒有慾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如何避免再復發?

1改變急躁的性格,做事儘量「慢半拍」。
2降低期望與要求,不給自己不必要的壓力。
3避免大發脾氣,以免讓神經更激躁不安。
4飲食清淡、生活規律、睡眠充足。
5多做運動,但要循序漸進,避免太激烈引發不適。
6避免喝咖啡、濃茶、酒。
7釐清並正視、處理壓力源,如與配偶或上司懇談,並嘗試改變自己對待壓力的方式。
8如有復發跡象,儘速就醫。

心理健康日 WHO:憂鬱症是全球危機

十月 10th, 2012 Posted in Blogs, 憂鬱症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2012年10月10日 上午8:49 記者鄭凱榕/編譯報導

今天是(10/10)是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世界衛生組織(WHO) 9日發表新聞稿,今年關注主題是:「憂鬱症:全球的危機」。呼籲全球共同終結憂鬱症與其他精神疾病的汙名化,並共同尋求更好的治療方式。

*拒絕汙名化是鼓勵患者尋求治療的重要關鍵*

全球有超過 3百50萬人口患有憂鬱症,但因為憂鬱症的汙名化嚴重,許多人拒絕認知自己生病了,因此並未尋求治療。

憂鬱症與普通的情緒起伏波動不同。憂鬱症會引發「2個星期以上持續哀傷難過」的感覺,並干擾工作、上學或在家正常運作的能力。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社會治療(psychosocialtreatment)以及藥物治療。積極地關懷憂鬱症患者本人及其親近的家人朋友,是鼓勵他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患有憂鬱症並尋求支援。越早開始治療,效果越好。

「我們對於憂鬱症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不幸的是,少於五成的憂鬱症患者願意接受他們所需的治療。事實上,在許多國家接受治療的比率甚至低於10%」,世衛組織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部門主任─謝卡•薩克納(Shekhar Saxena)醫師表示。他談到,「這就是為什麼WHO支持各國將對抗憂鬱症汙名化做為主要行動,這是增加患者尋求治療的關鍵。」

文化的因素與缺乏對憂鬱症病癥正確的認識,導致憂鬱症患者不樂意向外尋求援助。

*憂鬱症在世界各地非常普遍*

世衛組織的概算發現,憂鬱症在全球各區域均很常見。最近一份WHO支持的報告結果顯示,去年每個社群中約有5%的比率患有憂鬱症。

憂鬱症是由於社會性、心理性、生物性等因素複雜的交互作用所導致。身體健康與否與憂鬱症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舉例來說,心血管疾病常會導致憂鬱症,反之亦然。又如,產後婦女五人之中就有一人以上(20%以上),經歷了產後憂鬱症的痛苦。

再者,經濟壓力、失業、災難與衝突等情狀,也都會增加心理健康失調的風險。最壞的狀況下,憂鬱症會導致自殺。不幸的是,每年有將近 1百萬人選擇自殺,他們其中有相當大比例患有憂鬱症。

*WHO**的對應之策*

世衛組織支持各國政府,將憂鬱症的治療納入基本健康醫療關照計畫中。透過WHO的心理健康差距行動計畫(Mental Health Gap ActionProgramme (mhGAP)),低收入國家的醫療與健康相關工作者將受到訓練,學習辨識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病患,並給予憂鬱症患者適當的照顧、心理社會上的支持,以及藥物治療。

*世界心理健康日的起源*

世界心理健康日,起源於1992年,由世界心理健康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 (WFMH))
發起。許多國家和組織均選擇這一天喚醒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並鼓勵相關心理疾病的公開討論,以增加並重視防治、宣導與治療服務。

補充Omega-3 可改善兒童閱讀能力

十月 9th, 2012 Posted in Blogs, 兒童心智
補充Omega-3 可改善兒童閱讀能力
圖片來源:鄭佳玲
大家熟知的Omega-3脂肪酸,被認為對於腦部與心血管有益。不過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每日讓孩童適量補充,也有助改善閱讀能力的低落。
英國牛津實證醫學中心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PLoS ONE)》刊登一篇研究,針對當地7~9歲、閱讀成績極低的小學生,每日補充一顆600毫克、由海藻萃取出的DHA膠囊,在16週後發現閱讀程度倒數10%的孩童,閱讀年齡比對照組進步1.9個月,閱讀能力出現明顯改善。
DHA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過去有研究顯示,可改善孩童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與閱讀障礙。
不過負責人艾力克絲‧李察森博士指出,這項研究的對象為普通兒童,並無閱讀障礙等相關病症,顯示出服用DHA對於一般閱讀能力的低落,也有明顯助益。

~診所電話諮商方案~

十月 3rd, 2012 Posted in Blogs, News

 

 

 

 

 

為服務更多偏遠地區、國外及大陸民眾,松德精神科診所增加電話

諮詢方案,如同自費專案事先安排電話諮詢時間

預約專線請打(02)8789-4477     or       (02)8789-8717

 

運動讓你變聰明、EQ更高

十月 1st, 2012 Posted in Blogs, 其他資訊

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體力和活力,活力充沛的經理人,不但較有毅力追求遠大的目標,工作速度和密集度也更高。失去身體健康,連同思想上的創造力、耐力、韌性、勇氣、學習能力和記憶力,都會一併失去。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說,人應該全面性地發展天賦的才能,他在《第8個習慣》一書中,將天賦才能對應到人類的身體、心智、情感和心靈,分別定義為:身體才能(PQ、智力才能(IQ)、情感才能(EQ)、精神才能(SQ)。

在這4項中,身體才能經常被人忽略。然而,身體做為心智、情感和心靈的載具,人應該要先馴服自己的身體,維持體力、克制欲望,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柯維甚至認為,失去了身體,不僅是失去健康,而是連思想上的創造力、耐力、韌性、勇氣、學習能力和記憶力,都將一併失去。

「身體上的自制和發展是基礎,而且是一件非常具體,可以馬上行動的事。」在柯維眼中,運動可以培養毅力、增加自信,堪稱是自我投資的最佳策略。事實上,許多優秀的經理人正是透過運動了解到,運動不僅有助於強化體能,也對情緒管理、心智鍛鍊和工作效率有所助益。並且,他們真心喜歡運動。

 

體力與活力,是工作的基本要求

「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體力和活力。」暢銷商業書作家齋藤孝在《老闆要的是你對未知的處理能力》書中指出,加入運動類社團的人,在校園徵才中容易被錄用,因為這些人體態好、散發正面能量,符合企業徵才時,期待年輕求職者具備的熱忱、積極與親和力等特質,為公司注入活力。

齋藤孝還指出,人們之所以喜愛觀賞運動比賽轉播,原因之一便是觀眾在看到選手面對挑戰、超越困境時,可以感受他們的活力、肉體和能量。這種能量具有感染力,會讓接觸到的人也精神奕奕。

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則認為,運動是休閒活動的最佳選擇。騎越野摩托車是他最喜歡的活動,他也滑雪、潛水和打網球。大前強調,運動絕對不是年輕人的特權,如果認為自己年紀已經到了,只能進行和緩的運動,那永遠也不會變年輕。

以已故的索尼(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為例,他本來只打高爾夫球,但覺得自己和同輩都像是一群老人,無法找回年輕時的活力。因此,他從60歲開始打網球,並和員工對打;65歲挑戰滑雪;67歲時還拿到潛水執照。大前研一在《OFF學》建議,人應該以「與年齡不相稱的精神」來挑戰體育活動,因為「這種精神,正是年輕的祕訣。」

 

透過運動紓壓、蓄能,提振活力

「活力」是經理人能否達成目標的關鍵特質,有效能的領導者應有效提振自己的活力。蘇曼特拉.戈夏爾(Sumantra Ghoshal)與海克.布魯奇(Heike Bruch)在著作《主管別瞎忙》中指出,活力充沛的經理人,不但較有毅力追求遠大的目標、工作速度和密集度較高,在組織中的能見度也隨之提升,連帶激發更多身心與情緒的投入,讓他們因而成就更多

提振活力的關鍵,在於要有排解內心情緒的管道,以及補充正面活力的來源。戈夏爾和布魯奇提到,運動正可以達成這兩種效果。密集的運動不僅可以抒發情緒,還可以產生正面愉快的感受,讓人較能用正面的方式來回應負面想法,「你會發現自己內心有一股新的活力,重燃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標的信心。」

學生時代即熱愛運動的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便親身體驗了運動有助於紓壓、蓄能。「在運動場上,最重要的是『熟悉輸的感覺』。正因為輸的代價很大,如果輸贏都在人生舞台上實現很麻煩。」

何飛鵬高中踢足球、大學玩橄欖球,43歲時打高爾夫,56歲重新打橄欖球。他回憶,在師大附中踢球時,班上有3個校隊選手,卻在第一場就輸了。「這證明球是圓的,只要驕傲覺得自己會贏,就可能會輸。」

到了政大打橄欖球,又年年輸給台大,「每年我們都只想,今年不要輸得太難看。」何飛鵬擔任的位置是負責最後防線的「殿衛」(fullback),只要過了殿衛就等於得分。雖然比賽結果不見得能贏過對方,但只要站上球場,「就要有蠻橫的破壞力,對方球員衝過來時,不管他有多高大,都要有撂倒他的決心。」

後來創業時,何飛鵬遭逢每天都有票要軋,遇見每個人都衡量能不能借到錢的艱辛階段,運動也對他助益良多。「痛苦不堪的時候,晚上也睡不著覺,就去打兩、三個小時的球,打完自動睡著。」

《經理人月刊》與104市調中心進行的「運動競爭力」調查也顯示,有運動習慣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面對困境時的態度和反應會有明顯落差。舉例來說,面對「當我對完成的工作很滿意,卻不斷遭受主管批評和退件時,我會……」這個情境,近3成(29.6%)有運動習慣的人會「分析主管的意見,發覺自己的不足之處,想挑戰主管的高標準」,但在無運動習慣的人當中,只有2成選擇此項。

另外,有運動習慣的人,在「當高階主管經常斥責我的不是時,我會……」項目中,近4成(37.6%)選擇「思考主管斥責我的理由,理解並認同老闆的想法」;不運動的人當中,僅2成選擇此項。但有超過3成選擇「會一直很在意,久久無法釋懷。」

 

將運動精神,導入企業經營理念

考量到運動對於活力與工作態度的正面影響,許多企業經營者便致力於將運動的基本精神融入企業文化之中,三星(Samsung)前總裁李健熙就是一例。從小愛好摔角,學生時代也騎馬、打桌球及高爾夫球的李健熙,在1993年提出新經營理念,要求三星員工學習「高爾夫比賽沒有裁判的自律、棒球比賽的合作精神、英式橄欖球比賽的鬥志。」

李健熙的父親在他國小時,就要求他學習高爾夫球,告訴他可以從中學到做人的道理。大學時,李健熙參加高爾夫球社,更進一步體悟到「高爾夫球是和自己的比賽」,與競爭對手無關,需要的是因應不同地形,達到嚴格的身體控制,才能進球;而且高爾夫球沒有裁判,分數也是自己計算,成績優劣但憑自己對自己誠實。

另一個例子是台灣最大餐飲連鎖集團──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他平日隨身攜帶計步器、穿氣墊鞋,落實每天走1萬步的目標;更積極推動員工參與體育活動,希望將運動內化到員工的生活之中

為了鼓勵員工登山,戴勝益帶著員工爬百岳、登玉山;前年開始還把目標推高到登聖母峰,每年有一個團,受訓半年,前進聖母峰基地營。「爬山可以讓生活變得單純。3000公尺以上的山都沒有水,每個人要輪流共用一張衛生紙擦一次自己的鋼杯;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生活其實不需要那麼複雜。」這個在山上領悟到的簡樸道理,促使戴勝益決定捐出80%的股票做公益。

 

運動還能讓你「變聰明」

一個較不為人知的好處,就是它真的可以讓你「變聰明」。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增加大腦神經元(神經細胞);而神經元是經由神經組織突觸傳遞訊息,因此神經元愈多,神經迴路的連結就愈緊密,思考力也會增強。

美國腦神經科學家凡‧普瑞格(Van Praagh)曾經進行過一項著名實驗,研究運動對大腦海馬迴神經元的影響。他將老鼠分為5組:

第一組「無所事事組」:將老鼠放進空無一物的籠子裡;

第二組「學習情境組」:利用食物誘導老鼠跑迷宮;

第三組「強迫運動組」:把老鼠放在水池裡強迫牠們游泳;

第四組「自主運動組」:在箱子裡放入滾輪,讓老鼠自己去跑;

第五組「豐富環境組」:在籠子裡擺滿各種玩具,讓老鼠必須依環境不同而活動。

實驗一天後,老鼠的大腦細胞切片顯示,只有自主運動(滾輪組)的老鼠,大腦海馬迴神經元增多。但4周後,自主運動與環境豐富組的老鼠,海馬迴神經元都有增加,顯示運動確實能促進大腦海馬迴神經元增生,而且自動自發的運動,比被迫運動的效果更好。由於已有研究證實,海馬迴和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 因此可以推論:運動有助於增進記憶與學習能力。

國立體育大學副教授、身體活動心理學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主持人張育愷表示,運動不但能增生大腦神經元,還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y Factor)與其他和BDNF合作的生長因子,提升大腦的記憶與學習功能。

BDNF就像大腦的養分,可以提供神經營養與保護,也能調節基因突觸傳遞功能,刺激突觸蛋白質合成作用,增加突觸的傳遞能力,增進大腦的可塑性。換句話說,BDNF能讓大腦迴路發揮更棒的工作效率,改善學習、思考與反應能力。

 

運動能帶給身體能量,你還在等什麼?

 

(撰文 / 張玉琦,編輯 / 張良姿,本文取材自《經理人月刊》2012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