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2016 » 四月

思覺失調症~活在如夢境般的真實感知人生

四月 28th, 2016 Posted in Blogs

文&圖:黃瑛欒 心理暨藝術治療師
彷彿在半夢半醒中,他看見你看不見的,他聽到你聽不到的,他說著跳躍式的語言讓你捉不著邊際,他可能不修邊幅,也可能讓你覺得古怪,甚至自己有一套很少人能懂的邏輯與宇宙觀。他的說詞雖然乍聽下帶著些許荒謬,細細推敲或許你能理出他的脈絡。

這樣的情況,或多或少你可能曾遇見或聽過,無論在自己、陌生人或是周遭的親友身上。然而,是什麼讓一個人需要專業協助,另一個人卻可以不被症狀影響可以自主工作?

詭異經驗的存在,或許是對個體需要提升自我照顧的一種提醒!藉由提升對自我狀態的覺察、能分辨現實與虛幻、自我接納與生命經驗的理解,個體有機會從瓦解的自我意象,如拼圖般逐漸理出頭緒,找回重塑自我完整感。

若生命中若存在某些經驗,難以訴諸言語表達,藉由塗鴉創作方式,透過藝術治療師在個體創作歷程中的陪伴、催化與同工,如夢似真的受困擾、不被接受與理解的生命真實經驗和感知人生,或許有機會藉由創作讓個體覺察經驗的意義與理解困難經驗。面對陰影,如同一個挖鑛的過程,從苦難中找到存在的意義與發現自我、成就自性。

 

為什麼我們要了解ADHD?

四月 15th, 2016 Posted in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文:黃惠琪醫師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 高淑芬教授談過動症 New98 20160412廣播訪談摘要

最近ADHD的篩檢議題很夯,為什麼我們要了解ADHD?因為這是一個可以在人生發展早期就被發現、獲得早期介入,而且改善治療效果很好的情況。在松德精神科診所,就診的個案群年齡層很廣,從學齡兒童、青壯年,甚至到老年皆有,我遇過很多已經就業的年輕人甚至中年人,告訴我說:「如果在20年前,我就知道原來是這個問題的話,我是不是可以早點開始治療?我可以不要被爸媽老師整天罵、整天盯?我不是不想認真,我不是故意忘記、故意拖拖拉拉。如果早點發現是ADHD,我想我會比較喜歡去學校,我會對學習比較有熱情,甚至,比較喜歡自己!」

高淑芬教授是現任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也是我在台大醫院接受專科訓練時的老師,我們私下都暱稱她為高媽媽,感謝當時高教授教給我們的諸多臨床經驗,松德精神科診所院長林耿立醫師和我都很支持高教授多年的研究心血。這次廣播內容聚焦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討論上,我把一些重點摘錄如下,歡迎各位家長與懷疑自己是否有注意力不足的成年人參考:

1.     專科醫師們在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時是很嚴謹的,除了和個案本人互動會談以外,還會參考許多面向,例如爸媽在生活面的觀察、學校老師與安親班老師的綜合評語、孩子本身的作業作品考試結果,甚至會安排相關評估量表與心理測驗,綜合以上各項資料後才會正式判斷,不會隨便下結論。

2.     專科醫師們對於確診的個案也不會只用藥物治療,我們常常協助個案與家長甚至學校老師,先用各種可以改善專注力的技巧努力一段時間,如果行為治療效果不彰,或是已經嚴重影響生活或學習、人際關係等,才會優先考慮藥物治療。

3.     藥物治療的效果很顯著,有些到了成年人階段才發現自己小時候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如果當時早點開始積極各樣治療,很可能在個人成就與人際關係上有更好的發展。

4.     運動對於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有幫助的!而且台灣的孩子相對活動空間小、體育課活動時間少,我們鼓勵多讓孩子在戶外運動,這對孩子的體能健康、視力也都有幫助,而且讓過動的孩子獲得充分的活動量,甚至藉由運動結交朋友、促進人際關係。

5.     衛生福利部核准上市的藥物都是經過嚴格藥物試驗,經過審核機關層層把關的。絕對不會有網路所謠傳「治療藥物和安非他命毒品一樣」這種情況。

 

林耿立醫師和我也非常重視兒童的身心發展,我們診所不僅有多位長年耕耘於兒童身心發展的心理師,更引進與醫學中心相當的電腦注意力測驗(CPT),也有與國外接軌、最新的腦波訓練(neurofeedback)。期望在兒童身心醫療,除了有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的完整團隊外,有最新的各樣治療與介入方式,幫孩子們找回自信,開展更豐富的生活。
廣播全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PaHqAz1OQ&feature=youtu.be

家有過動兒怎麼辦?

四月 6th, 2016 Posted in Blogs
文:松德精神科診所 黃瑛欒治療師    圖:網路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DHD)是兒童常見的求診問題,在學齡期的盛行率約3%-7%。常見的臨床情況是:(1)明顯注意力不集中、(2)容易分心、(3)組織能力不佳、(4)明顯過動問題。特徵則有:(1)煩躁不安、(2)無法安靜地玩,像是裝了馬達般活力十足,無法停下來、(4)難以受約束、講不聽,伴隨有衝動、控制困難,難以等待、(5)容易打斷他人談話或做事等。當孩子被帶來求診時,通常這些情況已嚴重影響到孩子的生活與人際互動,甚至師生關係,無法僅僅用「活潑、好動」來形容這類活力十足的孩子。
過動兒在學校通常容易造成老師班級管理的困難,家長常提及孩子在校人緣不佳、功課表現不好,有的孩子伴隨有情緒困擾。典型的有:自我控制困難,讓個體無法在作出反應前有足夠的時間好好思考,在轉換至新的活動時,執行困難,面對自己的行為,無法及時踩煞車,並且容易遺忘、問題解決能力差、容易拖延等。
除了藥物治療外,許多家長期待能透過非藥物治療方式協助孩子。相關文獻顯示:「認知行為治療團體」能夠有效改善過動兒在家的注意力不良、過動或衝動問題,及整體行為所衍生的問題(李家蓉,2004)。有搭配「認知行為治療組」相較於「純粹藥物治療組」,在攻擊行為、思考問題、情感性問題、焦慮問題、注意力過動問題等有顯著改善(石昱棋,2009)。
近年來許多的發現,動腦練習可讓腦子保持有活力,如同運動可保持身體年輕一般。不同的腦部練習可以活化不同的腦部功能,達到提升專注力與組織能力,改善學習困難。如:神經回饋、小腦運動、藝術治療等,透過相關操作遊戲訓練,提升兒童專注力,或以多元的治療介入方式,替過動兒開啟了另一扇希望之門。
在治療關係中,良好投契的關係互動,可以協助孩子有效自我覺察、自我對話與成長,並且鼓勵改變的發生與決定,和孩子約定行動策略、檢討並回顧。偶爾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孩子配合度差;然而,透過耐心傾聽回應,從互動中理解孩子的狀態與困難,進且同理孩子的無力、協助孩子訴說,並且作一現狀評估,再制定行為策略。
另一方面,回到親子關係中,家長很容易透過威權方式達到管教目的,當其發怒時,可能壓制一時,但卻無法有效協助孩子成長與改變。很多時候家長在面對孩子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甚至被孩子激怒,因而導致親子衝突。如何讓情緒的表達有加分效果,不致於形成親子互動的負向情形產生,並且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涵容情緒能量,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再作一表達與回應。如此才不致造成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還得面對父母情緒的層面,導致多重壓力而無法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