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2009 » 四月

與生病家人溝通及日常相處的秘訣

溝通本來就是一門不容易的藝術,而與生病的家人溝通時更加需要技巧和耐心。

以下我們將舉出一些常見的溝通問題與如何有效溝通的方法及建議,讓大家作為與生病家人溝通時參考的原則。

一、家庭中常見的溝通困難:

(一)不恰當的非語言溝通行為:
大部份家庭都會利用非語言方式來表達情感,像是透過身體距離、眼神等,而非語言溝通常見一些問題,像是溝通時很少眼神接觸、臉上沒有表情、講話聲音平淡,或是說出來的話跟心裡的真實感情不一致。

例如有個媽媽擔心女兒因為食慾差而吃不下飯,特地去買了女兒最愛吃的肉羹回來後,卻用著不情願的語氣,從樓下對在二樓睡覺的女兒大喊:「肉羹買回來了,要吃自己下來吃!」。

事實上媽媽的本意是關心女兒,可是用了不理想的溝通方式卻會讓她的心意被打了折,當下聽到這麼大聲又不情願的語氣,又是從這麼遠的地方傳來,可能也會懷疑起媽媽的誠意也無法讓女兒明白。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與家人或病友溝通,應特別注意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是否一致,而說話時眼睛不看對方或沒有表情都容易被誤認為是在生氣。

(二)不恰當的語言溝通行為:

有一些在溝通上常出現的不恰當行為值得我們注意:

(1)模糊的溝通:有效的語言溝通應該要能清楚指出明確的「行為」所引起的情感反應。

例如有個爸爸對正要出門工作的兒子說:「你今天很不錯喔!」,其實這就是很模糊的語言表達,因為他並沒有指出是哪一些事情很不錯,也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建議可以改成:「一早就看到你穿戴整齊,不用母親叫醒你,就自己準備好要出門工作,我真的覺得很高興。」

(2)過份概括化的陳述:我們在表達生氣、失望、怨恨的負向情緒時,常常會出現過份概括化的陳述,但這樣的陳述卻是扭曲事實且帶有傷害性。

例如有個孩子常常會發脾氣,母親責怪她時說「你是整個家族最糟糕的孩子」,這樣生氣而過份放大的話語,很容易造成對方的挫折感或讓他對家人的敵意增加;因此在責備的時候,應該要適度或只做符合事實的中性陳述。

二、有效的家庭溝通原則:

(一)對正向的行為表達出正向的情感:
有效的正向情感溝通,是能正確的告訴對方,他這樣做是正向的,且清楚的讓對方知道你對他如此做的正向感覺。尤其是病人在居家生活時,建議家人應該要在他表現出期待的行為,或是出現好的行為表現時,即時表示出正向的情感反應。舉例來說,如果懶散的孩子在吃完飯後主動收拾碗筷,媽媽可以對他說:「小明,你今天幫媽媽收拾碗筷,媽媽覺得很欣慰,謝謝你!」

(二)對特殊的行為改變做正向的要求:
大部份的人都不喜歡聽到命令句,像是「你應該…」,「你必須…」,這種語氣會讓對方覺得必須服從命令,有被強迫的感覺。
像是有個媽媽說「小明!你看現在幾點鐘了,明天要上學現在還不去睡!」,其實建議可以改成:「小明,現在已經十一點了,如果你能早一點睡,媽媽會比較安心,何況明天還要上學呢!」這樣的語氣就能夠讓對方清楚知道,你的期待與感受是什麼。

(三)積極的傾聽技巧:
傾聽不但能促進家庭內的溝通,而且還是化解危機的一項重要技巧,它包括下列幾個核心要素:眼神注視講話者,注意聽他說的內容並且點頭回應「嗯!」、有不清楚的問題可以請求澄清、確認所聽到的內容、澄清所觀察到對方的情緒和態度。

三、與生病家人相處的原則:

(一)尊重和接納:
被否定的心情是相當令人氣憤的,而當病人的話被指為無稽之談,也會讓他覺得不被相信和痛苦,如果家人任何事都替他決定安排好,會讓他覺得不被尊重,沒有自我,永遠長不大。其實接納與尊重病人的感覺,看起來簡單但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有個例子是一位病人對媽媽說:「我現在覺得很煩,很想發脾氣」,但此時媽媽正滿頭大汗的做家事,心想這個二十五歲的女兒,整天無所事事,什麼事也不幫忙做,一氣之下就沒好氣的說:「你天天在家吃飯、睡覺、看電視,已經夠好命的了,有什麼好煩的!」,這時病人可能覺得媽媽不瞭解她,不關心她的情緒。
經過幾次之後,她可能就不願再開口了。
建議病人的家人可以儘量保持耐心,可以改成說:「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想發脾氣呢?坐下來我們談一談。」

(二)鼓勵和讚美:
每個人都喜歡被鼓勵和讚美,這會讓生活產生希望的動力,也可以使人增加自尊與自信、引起改變的動機。
家人通常對病人會有許多期待,建議可以利用鼓勵和讚美的方法,有耐心地引導病人做漸進式的改變。

(三)讓病人有宣洩內心情緒的機會:
病人會因為病情的影響,說話的內容可能不恰當或表達不清楚,使得家人經常沒有興趣聽他說話,而在當病人有悲觀的想法、自殺的念頭出現時,往往也無法及時察覺。
病人的情緒有一部份是受症狀的影響,但另一部份往往是源自家人的反應。當他發脾氣或哭鬧時,建議讓他有發洩的機會,等到心情平靜之後,再去問他原因,不要爭辯地傾聽他的心聲。不管最後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重要在於你真正地關心他、尊重他和接納他,之後再以漸進的方式教導他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這樣他發脾氣的次數將會減少,家庭氣氛也會趨於平和。

文章同步刊登於松德診所身心科網站

恐慌症的症狀和進程

四月 14th, 2009 Posted in 恐慌症 Tags:

恐慌症的症狀和進程
Symptoms of Panic Disorder and It Proceedings

首次發作

通常第一次恐慌發作都是無預警的,常常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發生,像是開車時或是走路上班的時候,突然就被一陣嚇人又不舒服的症狀攫住。這些症狀通常包括了害怕、一種不真實感或是擔心失控的感覺。

這一連串的症狀通常會維持幾秒,但是也可能會持續幾分鐘,然而大多在一小時之內就會逐漸消退。有恐慌發作經驗的人都對這種極度不舒服,好像會被什麼恐怖又致命的疾病襲擊,或者是像是要發狂的感覺指證歷歷。通常這些恐慌發作的人都會到急診室尋求幫助。 Ream more »

保障精障朋友就業權益,可申請勞健保不列入媒體交換

四月 9th, 2009 Posted in 其他資訊 Tags: , , ,

1. 您也有這樣的擔心嗎?
有些具有工作能力的精障朋友們在找工作時,往往會擔心讓雇主發現自己是精神疾病患者,將會影響到工作權益。其實只要先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不但就可避免這樣的困擾,同時也不會影響到政府所給予的勞、健保費補助(依障礙程度不同,身心障礙者可有不同比例的勞、健保費補助)。

2. 誰可以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
持有身心障礙手冊,並且已參加社會保險(健保、勞保、公保、農保、軍保) 的身心障礙者,於設籍所在地縣市政府申請。

3. 如何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
1.準備身心障礙手冊正、反影印本及郵局(或台北富邦銀行)存摺影本、私章。
2.上網列印申請書,勾選「個人基本資料不列入媒體交換」之選項
3.台北市民:請郵寄到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或親自去各所在地區公所櫃檯辦理。
  台北縣民:請至戶籍所在地市公所或台北縣政府社會局相關櫃檯辦理。

備註:台北市民之申請書可至各所在地區公所索取或台北市社會局網站下載(www.dosw.tcg.gov.tw)點選:身心障礙者〉經濟補助〉參加社會保險補助變更申請書〉這裡會看到「相關檔案下載」裡面有:『社會保險不列入媒體暨放棄申請書』。依照這個表格填寫,備妥資料就可以向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申請。

4. 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的優缺點:
(1)優點:
申請好「不列入媒體交換」以後,如果您找到工作,就可隱藏身心障礙者身份,也就是雇主不會發現您是身心障礙者,而影響到您的工作機會或權利。
(2)缺點:
A.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政府單位不按月減免勞、健保費,每月需要自己先繳交勞、健保費自負額全額。
B.如果您隱藏身份後,必須以一般人的身份去競爭工作機會,開始上班後,也要能加倍努力達到和一般人相同水準的工作品質和速度,以勝任工作,而不被雇主發現自己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5. 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之退費補助需如何辦理?
(1)台北市:
98年起改由社會局依健、勞保局提供之被保險人投保狀況、應繳保費紀錄核算補助費。所以不必向社會局辦理核退保費手續,只要等待政府發文通知保費核退完成和匯入帳戶。
(2)台北縣:
約每年11月底以前您會收到政府發文通知,於12月15日以前,依照公文指示攜帶相關資料到所在地市公所辦理核退保費手續,到了撥款期間,社會局就會把勞、健保費用補助金額,匯入您的帳戶中。

備註:
1.再次提醒您,最好「提早」作不列入媒體交換的申請,再去找工作,如果工作後在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可能會來不及,因為前一、二個月勞、健保局寄給雇主的資料,會來不及反應您的申請。
2.因為台北縣、市的申辦方式有些差異,若還有相關疑問,您可以先以電話詢問自己戶籍所在地區公所(台北縣民為各市公所)的社會福利課相關櫃檯服務人員。
3.其他縣市的朋友請洽請洽當地縣市政府社會局(處)

松德診所推薦書籍

一、過動症與注意力不足

1.《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一份專為四到十八歲孩子所設計的十天改造計畫。
全書深入剖析孩子偏差行為的成因,教導父母以全新的角度認識這些偏差行為的來源。
這個十天計畫每日循序漸進,提供具體而實用方法以改善孩子的行為,
同時並附有許多精采生動的個案故事,為正為偏差孩子所苦的家長指點迷津。
2.《10天內,培養專注力小孩》-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你的孩子並不是懶惰或沒有學習動機,他可能有長期注意力方面的問題。
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這個問題。
柏恩斯坦博士的十天計畫新穎、有效、而且具原創性,
適用於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包括有ADHD及其它症狀的孩子。
3.《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臧汝芬醫師著。宏欣文化出版。
每一個小孩都需要被擁抱、被愛、被讚美、被肯定,只有這樣,
孩子才會發展安全感、自信心,甚至自尊。自尊的建立需靠父母不停的接納與肯定,
缺少其中一項,孩子會自卑、膽怯或者自我放棄。
作者將所學與在團體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父母心聲與困惑撰寫成書,使更多父母可以因此書受惠。
更盼望兒童在父母看書後,因管教態度改變而能更快樂、更健康的成長。

二、躁鬱與憂鬱症

1.《千萬別對躁鬱症的人說加油!》-田仲流著,王立言譯。如果出版。
躁鬱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用漫畫就能輕鬆了解!
簡明的短文配合輕鬆的漫畫,讓您學會如何與躁鬱症患者相處,
並立刻具備所有關於躁鬱症的基礎知識。
2.《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野村總一郎監修,張尚文審定,李曉雯譯。新自然主義出版
將艱澀難懂的醫學知識,透過深入淺出、體貼入微、完全圖解的編輯手法和寫法,
讓人一看就懂、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精緻的插圖,簡單明暸的表格,以及一般大眾容易忽略的細節提醒,
兼具知識深度與方便閱讀性,適合各種年齡層和教育程度的讀者閱讀,輕鬆了解憂鬱症的成因和治療的最新方式。
3.《憂鬱症》-春日武彥監修,沈晟審定,李幸娟譯。世茂出版
憂鬱症又稱為「心的感冒」,但只要與主治醫生合作,確實治療,便可以痊癒。
本書從身心層面的各種憂鬱症症狀談起,內容涵蓋了發病的起因、治療與藥物的服用、
家人的照顧及回歸社會的應對等,以圖文、表格並重方式,在文字敘述之中穿插圖表,方便讀者閱讀,
對憂鬱症患者及家屬極有參考價值。

三、精神官能症


1.《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
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2.《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
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
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文章同步刊登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