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躁鬱症' (網誌分頁 3)

相愛容易相處難

感情上久了容易有已成定局的想法,或許愛情漸漸成為一種習慣,相處往往會忘記.無法從對方獲得
自己的需要,也許彼此觀念的不認同,就容易有爭執。

所以彼此建立相同的理念,為未來相互努力才能長久。最近情人節剛過,男生女生都為了情傷來求診
愛情是可以救人幫人,也可能是毀滅人生的致命傷,如何讓婚姻和感情上成長?本來就沒有一定標準,
只有用心經營, 一點一滴投入,包容,相讓。

把感情成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從孕育到生產,這過程並不簡單。彼此間的生氣、爭吵、衝突對
婚姻關係有一種催化的作用,讓兩個人在相似的路途中加速。磨和的關鍵在於調整心態。
如果您有感情上問題,我們願意傾聽陪伴您。

~松德身心科專業團隊給你最貼心的支持~

產後憂鬱症

八月 2nd, 2013 Posted in Blogs, 失眠, 憂鬱症, 焦慮症, 躁鬱症

產後憂鬱症
松德精神科診所/黃惠琪醫師
懷孕期間和懷孕後的憂鬱症有多普遍

產後鬱悶通常在產後10天內發生,尖峰時間為產後第五天,常見症狀有情緒不穩、有時會過度興奮、易怒、容易哭、疲勞、時序混亂。
發生在懷孕期間或分娩後一年內的憂鬱症被稱為,產期憂鬱症。在這段期間,確切的憂鬱症婦女人數是未知的。但研究人員相信,
懷孕後的憂鬱症是一種最常見導致憂鬱症原因之一。有些憂鬱症沒有被發現或被治療,因為一些正常妊娠的變化也會引起類似的症狀。
懷孕期間和懷孕後可能會有容易疲勞、睡眠障礙、強烈情緒反應、和體重變化,這些症狀也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

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可能包括:
食慾不振
失眠
強烈的煩躁感和憤怒
壓倒性的疲勞
對性生活失去興趣
生活中缺乏喜悅
感覺羞恥、罪惡感或不足
嚴重的情緒起伏
難與嬰兒產生連結
對家人及朋友退縮
有傷害自己和嬰兒的想法
未經治療,產後憂鬱可能會持續一年甚至更久。
精神科醫師建議還是提早發現母親情緒變化給予支持及鼓勵,而父親也容易被影響有情緒焦慮問題,建議改善方式如
選擇規律的生活方式:包括運動,吃健康的食物。有研究指出,懷孕期間多吃魚、補充魚油,可降低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做你能做的並且要獲得休息,當你需要時就主動去尋求幫助。
事實的為自己保留自己的時間。穿好衣服、離開家並去拜訪朋友或為自己做一些事情,或安排一定的時間單獨與伴侶相處。
找人傾聽與妳的伴侶、家人和朋友交談,告訴他們妳的感受。
記住,照顧寶寶的最好辦法就是先照顧好你自己的身體和情緒。

邊緣性人格障礙

五月 10th, 2011 Posted in 憂鬱症, 藥物戒治, 躁鬱症

在門診中,精神科醫師常常會遇到的壹些最具挑戰性的病人,林醫師之後會慢慢與大家討論這個越來越多的疾病,下面是一些簡介(摘錄製某校)加上我改些一些內容。

邊緣性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邊緣性人格之定義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處於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的邊緣地帶,其情緒行為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或自我形像十分不穩定。盛行率1~2%左右,女性約為男性之二倍,患者大多是家族史中有較多的酒精、藥物、重鬱症的病史。始於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種環境背景下表現的一種廣泛模式,對人際關係、自體形像、情感表現極為不穩定,且非常容易衝動。

表現下列各項中五項(或五項以上):

[itemlist]

  1. 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放棄
  2. 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特徵為變換在過度理想化及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
  3. 認同障礙:自體形象(self image )或自體感受(sense of self)持續明顯不穩定。(不喜歡自己,這包括外在與內在)
  4. 至少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
  5. 一再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自傷行為。
  6. 由於心情過度易於反應,情感表現不穩定。
  7. 長期感到空虛。
  8. 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9. 暫時性與壓力源相關聯的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性症狀。

[/itemlist]

邊緣性人格之臨床特徵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經常處於危機狀態,經常有情緒的波動,經常一下子好辯激動,轉眼間又憂鬱哭泣,一會兒可能覺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覺。因為這群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他們相當依賴周遭親近的人,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強烈的憤怒,因此難以維持深度而親密的關係,意即他們對人的觀感陷入全好或全壞兩極端中,旁
人可給予他關心注意,使之有安全感之時刻,便將旁人理想化;但當旁人的付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時,便對之充滿憤怒嫌惡與批評;反之,他們極怕被依賴的對象所背叛,往往激起對象的生氣憤怒,或率先背叛對方,以測試對象的容忍程度,當對象果真離開他後,他則陷入極大的情緒混亂中,並強化世界無人可信賴,自己是空虛孤獨的存在信念;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自我認同,故無法忍受獨處的孤寂,有長期的空虛感,為了避免空虛孤寂,他們可能隨意與人發生關係,或以自傷,如割腕等,排解內心的空虛無望。其生活模式混亂,社會職業功能遭受極大影響,他們的成就通常低於能力。

邊緣性人格患者的人際關係極度不穩定,對別人的評價偏向兩極,不是對他人過度理想化,就是完全否定,除了「全好」或「全壞」以外,缺乏中間地帶,容易立即轉變對他人的觀感,對別人付出往往是基於希望別人能隨時回報,只要覺得別人給自己的不夠多或不如期待中的「好」,原來的「好人」可能在下一秒鐘,就被貶低成一文不值的大壞蛋。

這類的患者常處於週期性的情緒不穩定,數小時內,就可能轉變到心情憂鬱、失落或焦躁,容易對人際間的壓力過度反應,如果出現有強烈的憤怒多半會難以控制,一發不可收拾;由於對「自我」的認同感不穩定,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未來的目標與價值判斷出現戲劇化的大轉折。

最令醫護人員頭痛的是,患者經常一再出現衝動性的自傷或自殺行為,例如割腕、吞安眠藥、酒精或藥物濫用、暴食、發洩式的瘋狂購物、下次相遇往往又是因為割腕、服藥過量被送來急診室。如此一再惡性循環,有時因此弄假成真,因而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邊緣性人格患者也常出現暫時性的解離行為,及輕微的精神症狀。個案在自傷時會忘了疼痛,割腕到流血卻反而有得到解脫的感覺。以及一些活著的感覺或是快感,通常這些病人割腕時不會痛,喜歡看到血流出來的樣子。

邊緣性人格的患者常常合併憂鬱症、焦慮症、暴食症,以及酒精或藥物濫用。情緒高低起伏實在太大。

以往認為邊緣性人格的形成和童年分離,或受虐等創傷經驗有關,而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邊緣性人格存在生物學上的因素。以新一代的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或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可以使患者在情緒的穩定上大幅改善。可能在您身邊就有許多人際關係充滿不確定感的邊緣性人格個案,鼓勵這群飽受空虛之苦的朋友到精神科求診,就是幫助他們好好面對自己、解決人際問題的第一步。

治療方式

一、藥物治療

邊緣性人格患者伴發憂鬱時可給予抗鬱劑。如接近精神分裂症譜即分裂病性邊緣(schizotypal borderlines)或出現短暫精神病發作時,可用抗精神病劑。一些邊緣性人格患者似與顳葉癲癇有重疊,則可應用癲通(carbamazepine)等藥物。

二、心理治療

這類患者相當難治療,支持性的心理治療很重要,且是治療的第一步必須要做的。因為不容易與人建立關係,治療很難成功,但如果努力與患者維持正向關懷,也有治療成功的案例,因此要有長期治療的打算,也很可能在多年的支持性心理治療之後,才能開始真正的治療。

(TV訪問)57健康同學會 ~節目相片

林耿立醫生受邀~東森57健康同學會節目
當日節目之相片 「2010/ 12/26 (日) 第183集 你的腦袋有問題嗎? 」

精神官能症~ 相關書籍推薦!

林醫生平日門診經常被問到"醫生我如何更了解我的疾病狀況?"或者"醫生我可以看哪些書籍?"等問題,林醫生覺察到~除了透過於看診時傳遞資訊,應也可透過Blog分享這些資訊,讓網友們也能閱讀這些不錯的書籍。

在此先行推薦大家幾本不錯的精神官能症相關書籍,希望對您有些幫助!

後續林醫師將會在到書局挑選書籍閱讀,到時候另行推薦,例如: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強迫症等類型書籍,敬請期待!

《一生都受用的大腦救命手冊:100招獨家護腦祕訣,走出折磨人的情緒問題和異常行為》
-丹尼爾‧亞曼著。柿子文化出版。
"你到底是什麼了?恐慌、憂鬱、躁鬱、偏執、注意力不足、經前症候群、暴力、肥胖、失眠、暴食、購物狂、愛翻舊帳、跟蹤狂、自殺、情殺、外遇、婚姻危機、工作不順、親子關係緊張。"
從0~99歲,不分男女老少,不論乖寶寶或大壞蛋,所有你面臨的種種情緒、行為或生活問題,很可能不是因為你的人格、心理有毛病,而是大腦功能出狀況!

《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十二月 7th, 2010 Posted in 兒童心智, 失眠, 強迫症, 恐慌症, 憂鬱症, 躁鬱症

林耿立醫生

生命並非總是順遂如意,有時因自然天災或意外災害,讓人們經歷重大創傷事件,例如地震、火災、走山、土石流、飛機失事、車禍、搶劫等。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主要為人們經歷重大事件,因而引發之壓力性疾患。除了因自己親身經歷創傷外,也可能因為透過目睹歷程將創傷經驗轉到自己身上,感受到與受難者相似的情緒反應。

例如最近選舉發生槍擊事件,受傷當事者可能在此創傷事件後,不時的回想起歹徒以槍對著自己的情形,而當日目睹槍擊案的民眾也可能因為看到整個過程,因而產生相似的創傷經驗。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IV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是此人經歷過一種創傷事件,並同時具有經驗到、目擊、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這些事件牽涉到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的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或威脅到自己的身體完整性;且此人的反應包括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在成人身上創傷的反應可能是極度的恐懼或無助感,而孩童可能會以混亂或躁動的行為表現。

另外,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可能會有再度體驗(反覆帶著痛苦讓回憶湧入心頭或痛苦夢見此事ex: 影像、夢境、畫面重現)、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的經驗(努力逃避有關的思想感受或談話避免引發回憶)並有著一般反應性麻木,或者持續有警醒度增加的症狀(難入睡、易怒、過度驚嚇等),且症狀總期間超過一個月並且造成臨床上顯著的痛苦或損害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如您或者親友在遭逢生命中的意外,而持續一個月以上有上述類似症狀,建議您找尋專業醫療協助

季節型憂鬱症

十一月 10th, 2010 Posted in 失眠, 恐慌症, 憂鬱症, 躁鬱症

今早北部的溫度又開始下滑了,今年冬季也在本週末家家”補冬”氛圍下正式報到了。冷冷的天氣下與大家分享一個與季節有關的季節型憂鬱症之認識。在看到”季節型”這樣的用語,您可能也能猜到了出它與季節時序大有關係,依據精神醫學的研究,在高緯度的國家,冬季日照明顯較少,日照時間較短的日子裡,因陽光微弱而影響腦部松果體(Pineal Gland) 褪黑激素(melatonin)之分泌,而導致憂鬱症容易復發之情況。而精神醫學界一般稱呼這種日照不足日子所引發的憂鬱症為"季節型憂鬱症"。
臨床症上:情緒焦慮、憂鬱、對事情提不起勁不感到興趣、倦怠感、嗜睡、暴食、注意力不集中等。
好發期間:症狀多半出現於秋冬之際,延續至次年春天,有時在連續數日陰雨天氣下也會發生。
治療:除了利用藥物治療外,常會合併或單獨使用光照治療。尤其對於嗜睡、暴食等症狀,光照治療的效果良好。如有合適的環境與天候,每日增加病患暴露於日照下的時間,有助於憂鬱情緒的改善。有時適度的運動亦可改善整體的狀況。
但如果上述這些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以上,且嚴重影響到您的工作與日常生活,那就建議您需要儘速尋求專業人士幫忙

邊緣型人格疾患 BPD

十月 20th, 2010 Posted in NIMH, 躁鬱症

簡短概述,焦點於症狀、治療和研究發現

提出問題,尋找答案
邊緣型人格疾患(BPD)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徵為情緒、人際關係與自我形象與行為的不穩定性現象。 這種不穩定性常會破壞家庭、工作、生活與長期規劃,甚至個人的自我認同。BPD是“邊緣”精神疾病之人,其遭逢情緒調節上疾患。 雖BPD知名度低於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但其實際盛行率卻較為普遍,其影響到百分之二的成年人,且大多為年輕女性。 其有高比率自傷率但無自殺意圖,和自殺企圖與自殺未遂一樣有顯著性比率。 患者常需全面性的精神健康服務,並佔精神科住院治療百分之二十比率。然而,伴隨著時間與具體醫療服務下,患者可以好轉,最後也可能導向有效能的生活。

症狀
當一個人罹患憂鬱症或雙極型憂鬱症時,經常是持續幾個星期有著相同的情緒狀態,而BPD患者卻可能僅是持續幾個小時或者最多一天有較為激烈的憤怒、抑鬱和焦慮。這些可能伴隨著衝動的攻擊性、自傷、藥物或酒精濫用。 扭曲的認知與自我感覺會導致其頻繁的變動長期目標、職業計劃、工作、友誼、性別認同和價值觀。 有時BPD患者會認為自己是從根本的差勁或者不值得。 他們有可能會覺得不公平的被誤解或虐待、無聊、空虛,對於自己無任何想法。 BPD患者在急性期時會感到自己孤立和缺乏社會支持,並可能瘋狂的努力避免自己獨處。
BPD患者往往有極不穩定的社會關係模式。但他們可能會發展出強烈但多變的依附關係,他們對家人、朋友和親人的態度可能會突然轉向從理想化(非常敬佩和愛)到貶值(強烈的憤怒和厭惡)。 因此,BPD患者可能會立即的對他人形成依附與過度理想化,但當一個輕微的分離或衝突發生時,他們出人意料地切換到另一個極端,憤怒地指責對方不照顧他們。 即使是與家庭成員,簡短的分離去度假、商務出差或突然有些改變計畫時,BPD患者卻會高度敏感的受到遺棄、憤怒和痛苦反應。
這些被遺棄的恐懼情緒,似乎是與重要人士有關連,重要他人不在他們身邊時,BPD患者會感受到喪失或者一文不值。 企圖自殺的威脅可能發生於他生氣的感受到被遺棄與失望時。
BPD患者也展現出與其它衝動行為,例如過度消費、暴飲暴食和危險性關係。 BPD常伴隨著其他精神疾病出現,尤其是雙極性情感疾患、憂鬱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其他人格疾患等。

治療
BPD的治療近年來已有改善。 團體與個人心理治療對於部份患者有效。 在過去15年,一個新的心理治療方式-辯證行為療法(DBT)此療法是專門發展出來治療BPD患者,此技術已成為一種有明顯成效的治療模式。藥物治療往往是基於某些病人表現出特定症狀, 抗抑鬱藥物和情緒穩定劑可能有助於抑制憂鬱或不穩定的情緒, 抗精神病藥也可用於病患出現扭曲思考。

最新的研究結果
雖然造成罹患BPD原因不明,遺傳和環境因素兩者都被認為可能是誘發患者BPD的症狀和特點。 許多研究表示 BPD的個案史中,有歷經虐待、忽視或年幼時期的分離,但並非全部。百分之40%~71%BPD患者有被性侵報告,且通常來自於非主要照顧者。 研究人員相信引發BPD來自於個體本身脆弱質與環境壓力複合結果,兒童期的忽視或虐待或成年前期一系列事件皆誘發疾病的發病。 成年的BPD患者有可能是是暴力行為的受害者,包括強暴和其他罪行。 此結果可能來自於有害的環境,以及患者本身衝動、判斷力差而導致其選擇不良的夥伴與生活方式。
NIMH資助神經科學研究,揭示出BPD腦內機制的衝動、情緒不穩、攻擊性、憤怒和負向情緒的出現。 研究支持人們易有衝動攻擊性,是因為調節情緒的神經有受損。 杏仁核,位於大腦深處杏仁狀的組織,是調節負向情緒的重要構造,其 為了反應從其它腦部傳送過來的訊號,解讀訊號為威脅、恐懼、興奮等;藥物、酒精或壓力對此構造影響更為明顯。杏仁核情緒表達受制於大腦額葉區域。 最近腦部影像研究表示,大腦額葉皮層活化區域有個體上的差異,前額葉被認為具有參與行動預測與抑制負向情感的能力。
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乙酰膽鹼為具調節情緒作用,包括悲傷、憤怒、焦慮和煩躁的化學傳導物質。 血清素藥物,可改善BPD情緒症狀。 同樣,情緒穩定藥物GABA可幫助BPD患者抑制情緒的波動。 此種基於腦部脆弱質觀點,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來管理干預行為,就像人們管理糖尿病或高血壓病患。

未來的進展
NIMH資助對於BPD的研究,研究說明了依神經中樞的氣質、情緒調節、認知到臨床相關的見解。目前研究也正在測試結合藥物與DBT行為治療方法的有效性,並衡量腦內賀爾蒙對於兒童虐待和其他壓力於BPD的效果。 一個前瞻性研究數據,BPD的縱貫研究,開始於1990年代初期,預計揭露治療過程的成效。 它也將查明具體的環境和個人特質因素,讓治療可獲得更好的結果。 該研究所也會與私人基金會合作,吸引更多新的研究人員投入,提升BDP的認識與治療。

文章來源:NIMH;翻譯-松德精神科診所MK;林耿立醫生校閱
原文:http://www.nimh.nih.gov/health/publications/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fact-sheet/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