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Archive by category 'Blogs' (網誌分頁 30)

腹式呼吸(林醫師的媒體新聞)

六月 1st, 2008 Posted in 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 Tags: , ,

油價上漲引發民生必需品跟著漲,許多人因這波漲價感到吃不消。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在門診上發現,有些平常已累積生活或工作壓力的患者,面臨這股漲價潮,不僅有焦慮感,還會使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頭痛等情況,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建議可做腹式呼吸,每次進行20下,1天至少80下,能穩定自律神經。

面對需求壓力,會使自律神經失調,出現焦慮、煩躁、頭痛等狀況。

胸悶 頭痛為焦慮徵兆
楊聰財醫師表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心理需求是最大的壓力來源,物價上漲讓人出現「荷包失血」、「日子過不下去」等感受,引發焦慮、失落等問題。人一旦焦慮,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活動,產生煩躁、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和肌肉緊繃等情況,無法心平氣和地工作或念書,晚上甚至失眠、易驚醒,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松德診所身心科醫師林耿立也表示,女性面臨壓力多以心情低落來表現,男性則較容易動怒、脾氣暴躁。

 

每天至少做80下腹式呼吸,有助穩定自律神經、改善焦慮情緒。

腹式呼吸 睡前2小時放空
若出現上述焦慮引發的徵兆,可試著做腹式呼吸,找張靠背的椅子,全身放鬆,以鼻子緩慢吸氣,把肚子吸滿,再用嘴巴吐氣,速度愈慢愈好,每次做20下,1天至少做80下,就能穩定自律神經,改善焦慮情緒。林耿立醫師則表示,睡前4小時盡量不要運動,以免交感神經活化,情緒亢奮而失眠;睡前2小時就盡量放空腦袋,不要工作或進行過度用腦的動作。若狀況一直沒改善,焦慮情緒會持續累積。楊聰財醫師建議,趕緊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尋求協助,可透過與醫師會談獲得改善;若情況較嚴重,醫師會給穩定神經或使血液中血清素濃度升高的藥物,只要遵照醫囑,就有助於穩定情緒、舒緩焦慮。

認識強迫症

五月 31st, 2008 Posted in 強迫症 Tags: , , ,

認識強迫症

何謂強迫症?

指一種病態性的行為或意念一再發生且病人無法自控,而病人也會常藉著重複的行為,來消除病態性的行為或意念。這些足以讓人沮喪與影響個人功能,包括:執業、社交功能及人際關係。

強迫症的主要症狀?

l 強迫性思考

強迫性思考就是持續出現一些無意義的想法或影像。但這些想法是強是侵入的、令人不愉快的,而產生很高的焦慮。

l 強迫性行為

在強迫性想法之後出現,可暫時降低強迫性思考帶來的焦慮,故不斷地強化執行強迫性行為的動機。最常見的強迫性行為就是洗手與檢查物品,其他症狀包括:算數字、收集物品、物品排列的整齊性。

l 病識感

大部分時間有病識感,知道自己的強迫性想法是無意義的或誇張的,強迫性行為也是不需要的。但並不足以停止強迫性思考或行為。

l 抗拒

很多人可以在他們工作或上學時的數小時之內控制強迫症狀。但是數年之後對強迫症的抗拒減弱,費時的儀式行為占據大部分的時間,使得他們無法外出參與活動。

l 症狀的慢性化

強迫症會持續多年,甚至是數十年。但是大多數的病人症狀會變成慢性化。

甚麼造成強迫症?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它是來自神經生物(或稱之體質)因素。臨床上顯是強迫症對某些藥物有良好的反應,而這些藥物是影響一種叫血清素(serotonin)的神經傳導物質。強迫症有時合併憂鬱症、妥瑞氏症、焦慮症以及小孩子的過動症等等其他疾病,經過藥物治療後,可以改善腦中的這些不平衡。

如何治療強迫症?

 

l 藥物治療

 

具有影響血清素效果的藥物可以減少強迫症的症狀。這些藥物包括某些抗憂鬱劑,亦可併用其他藥物讓治療效果更好。治療時間約是三星期左右即可以緩和,但是仍須慢慢與醫師配合不可自行停。

 

l 認知行為治療

 

原則就是不斷面對讓病人害怕、焦慮的事物。然後鼓勵病人對抗那些因害怕或緊張所致的強迫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暴露和不反應法」。起初這會使病人變得更焦慮,但事在心理師的指引之下,透過重複練習,焦慮會逐漸減少。

對抗壓力的方法

五月 28th, 2008 Posted in 其他資訊, 失眠, 憂鬱症, 焦慮症 Tags: ,

對抗壓力的方法

想要讓自己擺脫壓力,除了找出主要的壓力源並予以是當的降低壓力之外,你還有許多增強自己的抗壓力、與挫折耐受力的方法哦!

l 適度的運動

運動會增加腦內釋放出β腦內啡,這種物質可以說是人體天然的鎮定劑,可以幫助平衡心緒,帶給你好心情,但它會因為壓力而消耗減少,所以不要忘了多運動。

l 充足的睡眠

疲憊的身心容易產生壓力。一個有充足睡眠的人抗壓性高,並且也較能應付環境的變遷。相信常失眠的人一定很認同這句話。

l 調和自己呼吸的

現代人常常呼吸很快,工作一段時間後,將兩眼輕輕的閉上,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並以吐氣比吸氣長的腹式呼吸。

l 按摩放鬆身體

按摩可以使緊繃的身體、使身體得到放鬆,對於壓力的釋放很有效果。你甚至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去感受身體的感覺,做生理回饋,讓自己就是一帖良藥。

l 補充維他命

維他命中的維他命CE、維生素B群,礦物質中的鈣、鎂等有助於對抗壓力。如果你是甜食愛好者或是有吸菸習慣者、咖啡因過量的人更要注意這類維他命的攝取,以平衡身心的壓力。而甜食酸然或很快增加滿足幸福的感覺,但是時間很短,很快就會需要再吃補充,容易暴飲暴食易怒,建議少吃。

l 走出戶外,參與其他的活動

不要被自己憂鬱的情緒困住了,心情不好、壓力大時千萬不要自己悶在角落,以免越想越往牛角尖鑽,一定要走入人群,轉移壓力的焦點,曬曬陽光一定會有幫助。

l 縮短沮喪的時間

遇到挫折時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與身段是很重要的,不要期望過高,盡量縮短時間,跟醫師或是家人合作,盡快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自信。

l 放自己一個假

偶爾放自己一個假,出外散散心讓自己的心情獲得短暫的沉澱,轉移注意力也是消除壓力的好方法。

紓解壓力的方法

1. 充足的睡眠:睡眠能使疲倦的身體得到休息。一個有充足睡眠的人抗壓性高,並且也較能應付環境的變遷。

2. 均衡的飲食:可適時補充維他命,不偏食、不暴飲暴食,常食魚肉和青菜、水果,少吃甜食咖啡菸酒。

3. 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增進體能並增強免疫系統活化的作用,且會增加腦內釋放出β腦內啡,可以幫助平衡心緒,可以給你好心情。適度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並充足的休息,下午過後不宜做太劇烈的運動,以免影響晚上睡眠。

4. 保持幽默感:用樂觀的角度看待每一件人、事、物,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

5. 到郊外旅遊享受感官之樂:安排休閒娛樂,接近大自然,是紓解壓力、調節身心靈的重要方法。

6. 運用鬆弛技巧:調整呼吸有助於安定心神,放鬆身心,採用呼氣比吸氣常的腹式呼吸,或是聆聽美妙的音樂。、享受芳香療法來減輕憂慮,平撫焦慮,可讓生活變的愉悅輕鬆。

7. 自我鼓勵:試著用正面的方式告訴自己,必要時在鏡子前練習。告訴你自己「做的好」或「你將難纏的局面控制的很好」。。慢慢的增加你的自尊心及適應壓力的能力。

8. 尋求外在的支持:人是群居的動物,他人的支持非常重要,有時更可幫我們度過難關,故有心事時不妨找可信的家人、朋友、同事談談,。

總結:

適度的壓力是一個人進步很重要的因素,壓力無所不在,離婚是壓力,結婚也是壓力,連你中午與同事約出去吃飯都是壓力,當然你跟主管吃飯的壓力或是跟好友一起吃飯的壓力是有區分的。你要學著去管力你的壓力,而不是去逃避它,與壓力共處是你要學會的課題。

Dr. Right 台北松德診所 身心科林耿立醫師

 

我的孩子聰明嗎?淺談「智力測驗」

五月 27th, 2008 Posted in 兒童心智 Tags: ,

 

「心理師,我常常在電視上聽到人家說智商200,那小強的分數只有95分,是不是表示他很笨,只拿到人家的一半分數?」、「心理師,智商高低究竟代表什麼啊?」、「心理師,智力測驗,到底是測什麼啊?」。

在診療室中,常常可以看到家長帶著慌張的眼神來詢問我關於智力測驗結果的意義,然而究竟智力(智商)是什麼?打開網頁搜尋「智力測驗」,上百萬筆的資料在瞬間就這樣跳了出來,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中,想要了解到「智力測驗」的真正涵意也變的複雜許多。

事實上,從遠古時代到近代,每一個時代對於智商的解讀、看法總是不斷的在更新,以現代的觀點來說,一般所謂智商分數所代表的常是一種對於生活問題解決的能力、抽象思考的能力、推理的能力等等。以目前醫療院所中最常使用的魏氏系列測驗為例,就是以數種不同的作業內容,進一步測量上述所提到的種種不同能力。

然而,我們到底可能從智力測驗中獲得什麼呢?一套完整的智力測驗,往往具備有豐富的理論背景並且經過多年的研究以及發展才能完成,所以測驗的結果常常不是100分、95分這麼簡單就令人了解;相反的,一套完整的智力測驗,在經過受過專業訓練的臨床心理師解讀之後,常常可以讓單調的數字變得豐富起來。不管是開發優勢、弱勢能力或者理解一個人問題解決的方式等等,都是可以從智力測驗中獲得的資訊。

或許有些人會問,知道這些能力有什麼意義嗎?事實上,不管是在學學生或者是上班族,每天總是有許多需要面對以及處理的問題,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情境時的解決方式、策略,常常也是和這個人的智力表現有關,也因此,若是我們可以了解一個人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知道這個人不同面向的能力水平,往往可以提供專業建議以及協助。

那麼,我的小孩智力分數95分,是不是真的只有人家智商兩百的一半而已呢?其實,就如前文所說的,每一個智力測驗在編製的理論背景不同,所以每一套測驗的分數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因此由不同測驗工具而得到的分數,當然是不能比較的嘍!而測驗出來的結果除了可以給家長一個參考,而最重要的是這份資料可以交由專業人員如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在診斷治療上當成一個依據,在學校則給予教育人員針對一些特殊的孩子,譬如資優生,智力障礙生,學習障礙者或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小朋友的一個輔導依據。

Dr. Right松德診所 臨床心理師 張琬瑜

季 節 轉 換 好 發 躁 鬱 寫 日 記 曬 太 陽 可 改 善(轉載自壹蘋果健康網)

五月 27th, 2008 Posted in 自律神經失調, 躁鬱症 Tags:

季節轉換好發躁鬱 寫日記曬太陽可改善

春夏交替之際是躁鬱症好發的季節,不論是否發病,都會因氣溫改變而使躁症發作,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邱南英表示,每年3月至5月中旬,門診躁鬱症的平均人數約多2成,男女的比例相等,其中又以15至22歲的青少年居多,提醒如果連續5天以上只睡2至3小時仍精神亢奮,且合併有食量大增、多話、情緒暴躁者,應儘速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報導╱劉純妦攝影╱攝影組

情緒高亢精神好

此時患者的情緒是處在很好、很高興、很興奮、很快樂的狀態,但現實生活中,卻沒有發生值得這麼高興的事情。躁鬱症也會使人變得整天精神很好,忙東忙西,休息一下就可以繼續做事情。例如說,晚上拼命上網、寫email,一大早又爬起來打電話,整天好像有忙不完的事情。

話變多 跳躍思考

許多躁鬱症患者在病情發作時,會開始講話講不停,而且很難打斷。有些人還會變得很躁動,手舞足蹈,情緒激昂。有時患者還會感到腦袋裡面的思想跑得很快。因為思想跑得快、講話講得快,有時患者的思想會讓人覺得「跳來跳去」,其實患者還是有他的道理在,只是速度太快,一般人跟不上。

未經考慮亂購物

躁鬱症患者常見的另一個症狀就是「亂買東西」,由於情緒過度膨脹、過度的自信,患者常常會到處血拼、買一大堆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到處送禮、拼命刷卡等,做出許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寫日記可抒發

邱南英醫師建議,躁鬱症除了需要家人和朋友的聆聽與陪伴,其實也可以透過寫日記來幫助自己瞭解心裡的想法和感受。患者要注意的是,日記主要是在記錄每天的心情,建議依照每天的情緒來打分數,也盡量養成習慣固定在同一時間寫日記,譬如說在晚餐之後或睡覺之前,才可以增加記錄的準確性。

中午曬太陽 15分鐘
邱南英醫師指出,美國曾有研究顯示,每天中午曬太陽15分鐘,有助改善躁症症狀。該研究邀請9名接受傳統療法但病情未改善的女性參與,4人早上接受日曬,5人於中午曬太陽。而中午曬太陽的病人情緒明顯較穩定,研究最後讓9人於中午接受15分鐘日曬,兩星期後,其中6人的病情有好轉。

躁症易伴隨重鬱
松德診所身心科醫師林耿立說,躁鬱症分成躁症和鬱症兩個階段,許多病人在躁症,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認為自己很有想法、創造力和體力方面也大大提升,往往都需要等到鬱症出現時,才懷疑自己是否生病了,而前往就醫,因此很多躁鬱症患者常被誤診為憂鬱症。邱南英醫師表示,一般躁鬱症多半會伴隨有重度憂鬱的傾向,甚至會出現自殺的行為。
鬱症的情緒控制

●Step1負面表列
林耿立醫師指出,有些憂鬱患者,一碰上事情,就會自動的負面思考,所以治療上,要讓患者體認到「自己又自動負面思考」,這時,就要立即修正自己的觀念,避免讓負面的想法一再擴大。
●Step2事件歸因
檢討完自我的負面表列後,接下來應開始進行事件歸因,瞭解自己為何會有這種負面想法。
●Step3正面表列
一旦分析出自己的負面思想原因為何後,就要進行正面表列,正面表列就是列出自己的強項,想想自己有哪些資源。例如說,身邊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勵,就表示自己人緣很好。
香蕉減少焦慮

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香蕉含有大量的色胺酸,而色胺酸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夠有效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可在餐後使用香蕉,有助於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焦慮、不安。

多喝牛奶好入眠
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的攝取可讓神經興奮,牛奶也含有色胺酸,是神經傳導重要物質,增加血清素分泌,緩解情緒,所以當人睡不好時,喝杯牛奶,心情會舒暢,較好入眠。平常多吃乳製品,例如牛奶、乳酪等,也可使心情愉快。

小辭典
躁鬱症又稱「雙極情感疾患」,其中又可分成第一型和第二型,第一型通常都是僅出現躁症,第二型則是重度憂鬱合併輕躁的現象,國內外研究都顯示,約6成以上躁鬱症患者是15至22歲的青少年。邱南英醫師表示,躁鬱症是典型好發於青少年的終生疾病,從過去門診的經驗發現,季節交替時是躁鬱症的好發期,以下是常見的躁症症狀,如果有持續5天以上的精神亢奮合併多話的情形,建議及早就醫,多數的躁鬱症在獲得控制後,約有5成左右都可以恢復正常作息,只需按時吃藥即可。

躁症自我檢測表
□覺得極度愉快和亢奮,令人認為你一反常態或帶來麻煩
□易動怒,甚至容易與人打架或爭執
□比平常充滿自信
□睡得比平常少,覺得不需要這麼多睡眠
□說話比平常多,說話速度亦較快
□腦內不斷有很多思想,或無法把思想速度減慢
□很容易被身邊事物分散注意力,難以集中精神
□較平常精力充沛
□較平常活躍或做事較平常多
□較平常外向和喜歡交際,如深夜打電話給朋友聊天
□對性的興趣較平常大
□做一些平常不會做或令旁人覺得過分、愚蠢或危險的事
□花錢以致給自己或家人帶來麻煩
註:通常患者本身通常不自覺有上述現象,如果發現家人或朋友有超過4個以上的現象,則應提醒其儘速就醫。
專家說
運動舒緩亢奮情緒
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邱南英
躁鬱症患者盡量多運動,如散步或做體操當成每天的例行運動,原則上應遵守「333原則」,也就是1次30分鐘,1星期3次,每次最大心跳達每分鐘130下,可有效舒緩情緒過度高亢。
營養均衡有助好心情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
美國曾有研究指出,醣類可調控腦內的情緒荷爾蒙血清素,甚至影響並調節情緒反應,許多食物都含有維生素E、B6、C,有助於穩定情緒,增加抗壓性,因此攝取均衡飲食可保持心情愉快。
30-04-2008

睡眠不足 大腦短路(時事健康新聞發表短評)

五月 27th, 2008 Posted in 失眠 Tags: ,

睡眠不足 大腦短路(轉載自yahoo台灣)

更新日期:2008/05/26 10:30

美國科學家表示,睡眠不足可能造成大腦不穩定,使大腦突然短路。

新華網報導,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說,大腦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就好比是燈亮著和熄滅的狀態。當睡眠不足時,大腦會在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間頻繁快速轉換。在轉換過程中,大腦會出現瞬間功能喪失現象,就好像大腦短路。

 

研究人員透過核磁共振技術,觀察二十四名成人大腦。在一夜沒睡情況下,大腦多個區域都發生明顯瞬間功能喪失現象,像是注意力下降和視覺處理程序突然中斷等。而當這些人得到很好休息後,這些短路情況就不會發生。

 

研究人員警告,睡眠不足導致的大腦短路在生活上會有危險,例如汽車駕駛人,在行車過程中一旦出現幾秒短路,就可能釀成重大交通事故。

 

短評:

睡眠不足絕對需要你的注意,它影響的不會單單只有睡覺,進而會影響醫些生理現象,像是內分泌系統,而導致一些緊張焦慮,心律不症,以及糖尿病高血壓。

精神科醫師所提供的治療不只有安眠藥治療,還提供放鬆以及認知行為治療,都是現代人不想一直靠助眠鎮定劑的有效辦法。

家有過動兒

家有過動兒

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台灣有五~%的學齡兒童患有ADHD,約有二十多萬的小朋友受到此疾病的困擾,男童的罹病率是女童的三~四倍。

 

這些孩子常見症狀有:

 

 

() 集中注意力的困難:有注意力缺損的孩子,很容易因為周遭環境有點聲音或改變就分心,而且做事較不注重細節,容易粗心犯錯。和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他們能夠持續在同一個活動時間較短,常常很快地一個活動換過另一個活動。常常會忘記帶去學校或忘記帶回家。作功課時,常拖拖拉拉,邊寫邊玩。對他們說話時,也常覺得他們似乎沒在聽或沒聽進去,眼神表情常常是心不在焉。他們通常無法有好的統合事務能力,除非他們本身很有興趣,否則對於一些努力思考或記憶的東西,他們通常是能不做就不做,或是很快就放棄。

 

 

() 活動量過大:孩子似乎總是坐不住,即使坐著也常常手腳動來動去,老師會報告孩子在課堂上總是愛說話,在學校上課時不能好好的坐在座位上,翻抽屜,可能因此干擾到上課或其他人,不專心,喜歡走動,常會有些爬上爬下的危險舉動。

 

 

() 衝動:常常想要什麼就要立刻得到滿足,否則容易生氣或出現搗亂的行為。常常沒有耐心等待輪流;上課老師問問題時,很可能老師題目還沒講完,也不舉手就迸出答案。在別人說話時容易打岔或插嘴。

 

 

除了主要的這三大特性之外,他們也常會合併出現以下的情形:

 

 

()課業學習的困難:由於他們無法長時間專心,上課易分心。

 

()人際關係不好:他們常因為沒辦法和別人輪流玩遊戲,上課愛講話,或是行為舉止較為粗魯、莽撞,造成同學或朋友不喜歡和他們在一起。他們也容易因為常重覆犯同樣的錯誤,或是頂撞師長、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讓人覺得很難教導他們。

 

()情緒困擾:他們的情緒變化大,而且情緒表現強烈,有時會顯得過度興奮或負面的情緒不容易安撫。他們常在想法和行為方面表現得比實際年齡幼稚,因此容易受到別人的批評、責怪或拒絕,長期下來,他們容易出現自信心不足和負面的自我形象。

 

()行為問題:部份的過動兒可能表現出反抗權威或不遵守一般常規,甚至出現說謊或偷竊等不良行為

注意力缺損過動的原因:

目前許多研究認為生理因素是造成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活動量高及衝動的主因,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必須接受治療,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問題主要來自腦部額葉的功能異常,我們可以發現病患大腦的葡萄糖代謝活性明顯比較低。

 

 

治療

孩子治療應該針對其個別需要,最好合併藥物以及心理或行為治療。

藥物是目前治療注意力問題、過動及衝動等核心症狀最快速、有效的方法。通常第一線的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約七到八成的孩子有效。

 

 

孩子容易因為注意力缺損或過動、衝動的行為造成課業不佳、不受師長同學喜愛、以及常常遭受挫折,而出現自信心低落甚至憂鬱的情形,可以透過心理治療來協助孩子。但是因為這些孩子較易出現不好的行為,所以可以透過行為治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通常行為治療需要家人的配合,有耐心讓孩子慢慢改變。

常見的一些錯誤觀念

很多因素造成現在20多萬名ADHD學齡孩童中,尋求正確管道就醫人數僅約1萬人

家人拒絕面對:「孩子長大應該就會好了…」「小孩子本來就是這樣…」「這個孩子天性如此…」,這是常見的一個過去不正確的觀念。

 

「媳婦不會教…」臨床上則是造成媽媽心理壓力大,與之後照顧者在孩子治療上分歧的常見原因。也為孩子的治療帶來不好的影響。

 

另外,常見還要因為不清楚治療以及疾病所帶來的害怕:「我不要帶小孩去看精神科… 」「服藥不知道會不會有副作用… 」

 

其實: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治療效果最佳的兒童精神疾病

¡ 80%的患者能藉由藥物治療改善症狀

¡ 研究發現,正確的藥物治療能避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日後產生藥物濫用的現象

¡ 藥物為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核心症狀的基礎,輔以行為療法,是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最好的方法

¡ 掌握黃金治療期,基礎打穩,儘早讓孩子建立信心不錯失黃金治療期: 建議小學一到三年級開始治療,早期建立良好的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從小培養自信心及責任感

結論:

台灣的父母常常傾向不讓孩子吃藥,但是很容易因此誤了孩子的黃金治療時期。正確的治療應該是與醫師配合好好用藥。加上家人及老師的了解與接納,了解孩子的這些問題不是他的錯,則比較能夠幫助孩子接受適當的治療與教育,而且減少孩子及家人不必要的挫折與困擾。

林耿立醫師對於自殺防治的媒體訪問與專稿

四月 7th, 2008 Posted in 憂鬱症 Tags: , ,

林耿立醫師對於自殺防治的媒體訪問與專稿

轉載: http://blog.xuite.net/cimage/doctorthemovie/8088843

 

渲染自殺新聞,學者籲國內嗜血媒體自省

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在自殺已成全世界刻不容緩關注的議題時,廣電基金於97日召開「為生命注入活水」記者會,邀請精神科醫師林耿立、紀錄片《醫生》導演鍾孟宏,共同呼籲媒體工作者應將傳播媒介的力量發揮在對社會大眾有益的層面上。

雖然今天記者會的主題是在公佈八月份媒體中相當稀有的正面自殺新聞報導,但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仍嚴肅地譴責年代新聞台在829日由主播廖筱君所播出的「獨家、頭條」新聞,殘忍地消費不幸自殺身故的一家三口人只為了消遣陳水扁總統,她沉痛地表示:年代新聞為譴責不看新聞的總統,竟將自殺遺族好不容易才結痂的傷口粗暴地撕開,把風馬牛不相及的3起自殺事件與政治做連結,讓人異常憤怒。

自殺防治中心醫師林耿立表示,媒體在自殺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閱聽人對於精神科的領域,例如厭食症等疾病,有80%是從媒體獲知,因此媒體如果可以正確提供專業醫療求助的訊息,也許可以即時救他們一命。紀錄片《醫生》深刻描寫一名旅美華裔醫師,在醫治病人的過程中逐漸走出兒子自殺之痛的陰霾,體會生命的積極意義,因拍攝本片而對自殺議題有所感觸的導演鍾孟宏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對新聞媒體的嗜血感到非常憤怒,電視新聞不但有錯誤的連結,也忽略遺族的傷痛。在他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國外媒體處理自殺新聞時平實、冷靜的手法,值得台灣媒體效法。鍾孟宏認為,新聞不該用畫面說故事,應回歸新聞報導「真實」的本質。

其他關於自殺防治日新聞請參考廣電基金會網址:http://www.bdf.org.tw

 

 

 
 

 

 

 

轉載: http://www.bdf.org.tw/newsDetail.php?id_content=368

建構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系列座談會-「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新聞稿)

「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座談會新聞稿
2006
124
廣電基金於124日舉辦「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座談會,公布本基金對國內媒體611月自殺新聞的觀察結果。今日與會人士包括衛生署醫事處科長許景鑫、自殺防治中心醫師林耿立、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秘書長李伸一以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等。
衛生署委託廣電基金進行「建構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研究」,綜觀今年611月的自殺新聞報導,68月份呈現往上攀升的現象,但911月的報導量則略有節制。研究計畫主持人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指出,期望這是在社會各界的殷殷企盼下,相關媒體略有改善的自律作為。然而仍有部分媒體的表現令人非常失望,在電子媒體部分,中視自殺新聞報導量依然故我,6個月報導53則,報導秒數4503秒,都高居各台之冠。林育卉表示,中視不僅報導數量多,更曾9度以頭條報導自殺新聞,身為無線電視台卻有這樣的表現令人感到痛心,我們也要再次對中視當家主播沈春華提出嚴正的譴責。而民視、八大、非凡等則屬於報導數量較有節制的電視台。至於平面媒體部分,蘋果日報仍常將自殺新聞於頭版大篇幅報導,自由時報及聯合報的表現則明顯優於其他報紙。林執行長並期許明年法鼓山聖嚴法師能夠整合相關NGO團體,一同拜會各大媒體主管,共同訂出自殺新聞的報導規範與標準,而廣電基金則願意擔負所有行政工作。
計畫協同主持人文化新聞系助理教授莊伯仲指出,從研究結果顯示,媒體從一開始毫不理會報導規範,到近期開始在報導內容中部分回應六不六要,似乎已略有收斂。
李伸一秘書長認為廣電基金如果能將觀察媒體所累積的經驗,對社會大眾強調媒體宣導正面訊息的重要性,相信必能督促媒體滅少負面報導的比例。他將請示聖嚴法師來率領關心自殺議題的公益團體一起拜訪各媒體負責人,期望媒體重視自殺報導的議題。
許景鑫科長則表示,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時,必須基於身同此心的感受。自殺防治的進行是以關愛出發,衛生署的立場並非要箝制新聞自由,而是希望以媒體自律的方式,引發正向看法。此外,政府對自殺防治的工作並非著眼於短期的計畫,而是希望對媒體進行長期的觀察,以便未來制定相關政策時更能因時制宜。
林耿立醫師表示,根據他自身參加研究的經驗及綜觀國際對自殺與媒體關聯性議題的論文,他質疑報紙第一版放自殺新聞的價值為何?所謂新聞的專業又在哪裡?報導時主客觀的問題都必須深入探究。媒體應該要有反省的能力,如果能在報導中多一些人文關懷,相信就能少犯一些錯了。
葉雅馨主任以一個民間基金會的立場,則希望能和媒體合作,因為媒體記者原本也懷抱著理想,和一般人同樣需要感受人性與溫暖。董氏基金會在過去與記者接觸的經驗中,曾嘗試將自殺者遺族內心深處的悲傷傳遞給記者,發現確實能影響部分媒體報導的角度。
林育卉執行長表示,自殺防治工作需要社會共同關心並長期投入,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在自殺防治上發揮守望、決策、教育等應有的功能,減少不當自殺新聞的報導,對台灣社會絕對是一個好消息,廣電基金也將秉持一貫的理念,繼續在媒體與自殺的研究上貢獻心力,讓遺憾不再發生。

 

轉載: http://www.bdf.org.tw/forumDetail.php?ep_id=92

 

座談會內容紀要「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
 

建構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系列座談會

「誰殺了他?解讀媒體與自殺之間的關係」

衛生署委託廣電基金進行「建構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研究」,綜觀今年6至11月為期半年的自殺新聞報導觀察研究中,6-8月份呈現往上攀升的現象,但9-11月的報導量則略有節制。期望是在社會各界的殷殷企盼下,相關媒體略有改善的自律作為。

中視惡行未改
電子媒體部分,除中視、年代新聞台等自殺新聞報導量依然故我之外,其餘電視台報導自殺新聞的則數都有下降,如民視新聞台、八大第一台、非凡電視台等,一個月的報導量都維持在5則以下,甚至無自殺相關新聞出現。而媒體在提供自殺防治相關的訊息,則有增多的現象,令人欣慰。

蘋果為德不足
平面媒體部分,除蘋果日報常將自殺新聞於頭版大篇幅報導外,中國時報於10/14也以頭版報導自殺新聞。其餘報紙均謹守份際,不作誇大的報導。至於正面報導自殺訊息,四報均有明顯改善,尤以在部份自殺新聞中穿插自殺防治資訊及求助專線等相關資訊,令人振奮。其中自由時報表現最佳聯合報次之。

防治自殺是每個人的事
自殺防治工作需要社會共同關心並長期投入,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在自殺防治上發揮守望、決策、教育等應有的功能,減少不當自殺新聞的報導,對台灣社會絕對是一個好消息,廣電基金也將秉持一貫的理念,繼續在媒體與自殺的研究上貢獻心力,讓社會的遺憾能不再發生。

 

時    間:2006年12月4日(星期一) 2:00pm

地    點:廣電基金放映室(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5-1號B1)

指導單位:行政院衛生署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主 持 人: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執行長     林育卉

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莊伯仲

與會來賓:

許景鑫(衛生署醫事處科長)

林耿立(自殺防治中心醫師)

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秘書長)

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林育卉(廣電基金執行長)

 

感謝衛生署半年來的指導,今天我們將公佈本研究案最後二個月的數據。據六個月以來的觀察,發現媒體已開始關注自殺新聞報導的「六不六要」原則。但,部份重大自殺新聞報導仍出現遊走於規範底線的狀況,值得進一步檢討。

 

近半年來電子媒體自殺新聞報導表現部份,以中視最值得檢討。畢竟中視為無線電視台,不論在收視率及影響力都高過其它有線電視台,而中視卻大量的報導自殺相關新聞,並擺放於頭條、二條甚至做連續性報導。因此,我們不免質疑中視此舉是否枉顧閱聽眾的收視權益?且對於沈春華主播我們也提出強烈質疑,特別是她長期投身媒體經驗與對兒童的關心,我們十分訝異沈主播的此種表現,希望當我們再次公佈此結果後中視能有所改進,也期待衛生署、NCC能夠針對中視不適當報導部份進行處理。

 

至於表現良好的電子媒體,主要為民視新聞台、華視、非凡新聞台等。不論在報導則數與報導秒數部份,僅占中視報導量的1/5,明顯有所差距。且台視於6/17日也曾出現一則自殺防治訊息,談到自殺行為非但無法解決自身問題,且可能造成家人的困擾,諸如此類正面自殺防治訊息,也符合WHO六不六要規範,值得各家電子媒體學習。

 

平面媒體部份,不論自殺新聞報導則數與報導篇幅,都以蘋果日報表現最差。相較之下,自由時報在平均六個月以來表現最佳。除報導則數與報導量皆最低外,對於自殺新聞報導的擺放,也以社會新聞版面為主,不會特意強調自殺行為的聳動性。此外,自由時報也常於社會新聞版中,以大篇幅版面報導正面防治自殺訊息,給予國人對於珍愛生命的正確認知,值得我們予以肯定。

 

因此,我們也再一次呼籲,自殺防治工作並非特定團體的責任,而是需要結合社會各界的資源,如:法鼓山、董氏基金會、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及我們廣電基金等單位,由此點燃關愛生命之火,共同來照亮我們周遭的黑暗,為需要幫助的人燃起一線光亮。

 

莊伯仲(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與會來賓,在此請容我拋磚引玉,補充部份研究之外的發現,做為接下來後續討論之開端:

一、在整體分析過程中,自殺新聞報導似乎產生「季節性」落差。

在此,想請教自殺防治中心是否有此一說。舉例而言,以六月為例,11個頻道僅有20則自殺新聞報導,不免令我們質疑是否以往過度將媒體妖魔化?但持續在七月的觀察中,卻見自殺新聞報導迅速攀升。在此,想請教自殺防治中心林醫師,自殺是否真有所謂季節性落差?不然,是否有何特殊因素導致此一現象發生?

 

二、經廣電基金長期監看與分析,對媒體自殺報導行為產生正面啟迪作用。

我們發現半年來透過廣電基金經常性召開記者會,並對於媒體自殺報導提出沉重呼籲之下,媒體已由初始的置若罔聞,慢慢回到六不六要的常規之中。我們發現在9-11月的觀察中,媒體荒腔走板的行為確實有所收斂,雖不敢居功自認都是廣電的功勞,但廣電在此方面的研究著實對於媒體產生正面啟迪作用。

 

三、媒體不成熟行為,逃避媒體監督機構之忠言與勸戒。

舉例而言,如上個月頒發的卓越新聞獎,得此獎者堪稱為新聞界一大殊榮,但我們發現除得獎媒體會自行刊登此新聞外,其餘未得獎的媒體通常抱持冷處理的態度。對照我們在自殺新聞報導的觀察,經常違反六不六要的媒體也同樣選擇「蓄意缺席」,用逃避來面對我們的研究,是我們半年來的觀察結果。畢竟自殺防治人人都不可置身事外,特別是媒體端。今天我們非常欣慰能夠邀請到法鼓山、董氏基金會、衛生署等各界貴賓來與談,相信未來在自殺防治方面的成果定會相當豐碩。

 

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秘書長)

 

今年四月間,內政部長與行政院長曾到法鼓山拜會聖嚴法師,認為當前社會情勢已改變,個人往往因經濟、感情因素導致情緒失衡而產生自殺的念頭。因此,他們希望法鼓山聖嚴師父能夠登高一呼,請大家多想兩分鐘以減少自殺念頭。有鑑於此,法鼓山聖嚴法師拍攝了「多想兩分鐘,你可以不必自殺的公益廣告」,同時要求法鼓山人文基金會成立「你可以不必自殺」的網站,並邀請相關學者專家、義工共同來維護此網站,使其發揮最佳功效。

 

此外,我們預定於明年113日邀請目前甚具影響力的人士參與相關座談會討論,希望「你可以不必自殺」的觀念可以產生一定作用,並持續加以推動。也希望透過諮商、教育、治療的方式,使潛在自殺者取消自殺念頭,減少自殺發生的可能性。

至於媒體部份,我們也希望媒體可以透過自律、他律的方式,響應WHO六不六要的規範,更期盼是否能由廣電基金會林執行長帶領相關自殺防治團體,一同拜訪各媒體負責人,讓他們瞭解到正面自殺訊息的重要性,請媒體能多報導自殺防治的正面訊息,減少不良報導的比例。如此舉仍無法達到自殺防治之效果,則期盼NCC能以它律的方式嚴格看管,甚至嚴訂法規予以懲戒。但,在這之前,我們仍希望媒體能夠透過自律方式約束自我表現。

 

許景鑫(衛生署醫事處科長)

 

首先,感謝廣電基金半年來接受衛署此委託案。事實上,衛生署相當關心「媒體」這個區塊,從整體自殺防治策略及方法來看,主要分為:全面性、指標性及選擇性三部份。

 

所謂「全面性」是指對國民一般健康、心理衛生資訊之宣導,而此區塊主要即為媒體部份。因此,我們特別委託廣電基金,在這半年來協助衛生署從事該方面研究。而我們也強調,希望媒體在報導相關議題時能夠遵守WHO所規範之「六不六要」原則,主要是本著珍愛生命、關懷生命而予以要求,並非要牽制新聞自由的領域。而我們也發現,經由我們在該領域的努力,社會上對於媒體的報導確實已有一番正確的認識。

 

而衛生署對於媒體報導的部份,也以慎重的立場要求媒體透過「自律」方式自我約束,不希望以「它律」的方式加以管制,畢竟法律乃是政府最後一道手段,且自律能夠喚起人們對於媒體的正向觀感。

 

而衛生署政策中,我們也提到除三階段外,也針對選擇性的高危險群進行防治措施,對於企圖自殺的族群做關懷防治。而衛生署政策對於關懷生命的目標是持續性的,絕不會在實施之後又加以中斷,以上做簡單說明。

 

林耿立(自殺防治中心醫師)

 

首先,我先回答莊教授的問題。關於自殺是否與季節有關,我想在許多研究都顯示了這樣的可能性,但若希望以科學的方法證實此說法,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之前我曾查詢精神科關於該方面的期刊,發現鄭泰安教授等人在精神科專業期刊上就曾提到可能與季節有某部份相關,至於時序是否有因果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

我前兩次也有參加類似記者會,與會的記者其實不在少數,但事後發現報導出現的比例並不高,我心裡一直在想要如何讓這件事浮出台面。基本上,去年一整年自殺防治中心就已經開始規劃設立關於媒體端的研究,未來也可能會和廣電合作,把電子媒體和平面媒體各家對於該方面的報導加以公佈。

 

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在頭版放置自殺新聞的新聞價值為何?一個陌生人自殺的新聞價值何在?這方面的專業性為何?而當一名主播報導完一則自殺新聞,反問母親攜子自殺應該嗎?這種主觀性的說法,學過心理學的人很容易可以判斷這個人說話是主觀性或客觀性,而剛才我所陳述的就是主觀性的說法。

 

而我主要想說明的是,前兩次我仍可心平氣和的討論這類主題,並沒有發表太多個人意見,但長久以來我認為該做的事情並未達成,實在有振作的必要,否則若想以自律方式對媒體進行規範,頗讓人擔心。

 

但我強調,自殺防治報導並非僅是媒體責任,如學校、家庭領域都有同樣的責任存在,但今天主要是針對媒體來討論,因此請大家不要覺得我似乎都只針對媒體,我只是認為媒體在大眾傳播領域上,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對於人文的關懷,也讓我們的社會在自殺新聞報導部份能有更正面的內容。

 

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董事基金會在這八年來一直在進行關於憂鬱症的預防,而自殺、自我傷害的部份則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因為基金會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同時進行多方面研究。而其實董氏與媒體的關係一直非常友好,畢竟像董氏這樣小規模的單位,若要做好的宣傳效果,其實是需要結合許多媒體的力量。

 

而我個人的工作領域也同時跨足媒體與心理衛生,在此過程中,我非常能夠體會媒體人的辛苦,也許在學校中仍是相當有抱負的,但出了社會迫於無奈不免變得嗜血,以提高收視率與維持存活。

 

因此我個人也贊成林醫生所提,以法律做為規範的背景,讓媒體朋友一同加入制定的過程,找到可以共同解決的辦法,畢竟自殺防治的議題並非專業就能達成。有些東西並非媒體無法做到,而是有其現實環境存在,如果能夠拜訪媒體負責人,將其視為我們的合作夥伴,不再僅依賴媒體自律來達成,也許能夠得到更有力的效果。

 

而根據我們過往對於憂鬱症防治的經驗,深刻發現媒體語言的強悍力量,體會到媒體在宣導上的重要性。然而,許多單位也必需共同合作以擴大整體力量,包括宗教與教育系統。而我們也非常認同法鼓山以「認知」的方式去正視我們對生命的價值,雖然在短期內可能難以見到功效,但長期而言仍有其影響力,特別是在媒體的協助之下。而我們也非常贊成明年度可以對媒體進行說服的動作,就認知心理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對優良媒體進行表揚,讓其它媒體得以學習如何報導該類新聞,以上為我個人主觀的淺見。

 

林育卉執行長

 

廣電基金也曾計劃頒發與自殺相關新聞的優良報導獎給表現績優的媒體,即使有些媒體的報導仍有不足之處,但整體而言我們認為媒體仍是需要受到鼓勵的。而剛才李祕書長也提及明年度拜訪媒體的構想,廣電基金非常樂意負責行政工作,在李祕書長的帶領下我們大家一起進行。

 

剛才不論法鼓山、自殺防治中心、董氏基金會等都提及,自殺防治是人人都必需關心的議題。然而,我們也認為即使各方關心不斷,但如媒體不願配合,仍是一件憾事,因此也希望能及早達成拜訪媒體主管的計劃,以落實自殺防治的執行功效。

 

莊伯仲教授:

 

在此,我將針對與會貴賓的問題進行回應,提出三點說明:

 

一、本研究對於電視與報紙自殺新聞報導並未特別抽樣,而是全部予以收錄進行分析。因此,數據呈現的排名即為真實情況的反應,無需再利用統計檢定進行處理,縱使許多媒體數據接近,但仍有明顯差距。

 

二、個人認為我們確實有必要進一步拜會各媒體負責人。如上週政大舉行相關的研討會中也提到,媒體必須按照六不六要原則報導相關新聞,而媒體人員也表達並非不瞭解該原則,也非能力不足,但如依此原則進行報導,則如同吃素般食之無味,完全忽略身為社會公器的責任。因此,個人也認為確實有必要由李祕書長帶領相關社會團體,拜會各媒體高層負責人進行與談。

 

三、個人也以本研究計劃主持人之一的身份,肯定衛生署的資助。首先,個人認為衛生署極具遠見,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縱使自殺非衛生署主管業務,但在媒體問題尚未漫延之際即予以防堵,值得肯定。其次,衛生署採務實作法,由媒體面報導進行分析,並委託廣電基金執行,實屬相得益彰。

 

林耿立醫師:

 

我其實非常贊同與各領域領導人共同拜訪媒體高層,以達成共識。畢竟決策者與記者端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且各有其難處。因此,回到專業的角度,我認為要如何讓一件事情得以順利進行,是需要有所「共識」的。

 

以我之前與媒體打交道的經驗,媒體高層即使同意WHO的六不六要規範,但仍以各方壓力為由不願意配合。當然,我們無法要求所有媒體都如非凡一樣做到深入的報導,或者要求媒體能夠持續關注自殺者後續心理層面的問題,且若要達到此要求,恐怕也是緩不濟急。因此,我還是期待「共識」的達成,謝謝。

 

李伸一祕書長

 

防治自殺人人有責,但我認為自殺防治並非單一團體可以獨撐大樑,應是以資源的整合為重,包括教育、諮商、治療等各層面,結合民間與自殺防治相關之公益團體,對自殺防治工作而言應更有成效。

 

另外,媒體方面如能拜會媒體主管付諸於行動,由林執行長出面整合相關團體,法鼓山也將邀請證嚴法師親自參與此活動,從中協助相關工作。

此外,基於媒體消費者的身份,我認為大眾對於節目收視有其選擇權,希望媒體能夠尊重消費者的需求。如媒體仍不聽勸告持續播放聳動、血腥的不良新聞,難以達成個人對媒體的期待時,往後則建議邀請消基會共同參與座談,透過消費者團體出面要求媒體回應消費者需求。

 

當然,我們仍希望以鼓勵代替譴責,在未來能夠籌備「關懷生命獎」,給予防治自殺有功的個人與媒體適度鼓勵,提高自殺防治效果。

 

許景鑫科長:

 

衛生署在四月時曾補助台北醫學大學辦理媒體自律活動,相當遺憾當時媒體以新聞自由為由拒絕簽署相關公約,而衛生署並不氣餒,希望能透過此活動使媒體意識到自律公約的必要性。

 

其次,衛生署也相當重視WHO六不六要原則,但正如莊教授提及的正面報導口味過度輕淡導致媒體不願意配合的問題,但衛生署也重申我們考量的是對個人的保護,如果自殺事件是發生在你我親人的身上,而媒體卻赤裸裸的加以刊載,那麼個人又做何感想?抱持著同理心的想法,我們認為總編輯必須做慎重的考慮。

由剛才董氏基金會播放的影片,我們相信只要能夠在適當時機予以協助,生命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出口。最後強調,衛生署的該項計劃主要規劃到97年底,但本著人性關懷對於自殺防治的工作是永不會停止的。

 

葉雅馨主任

 

在此我補充幾點說明,一直以來我們希望能視媒體為合作夥伴,特別是當我們基金會董事的兒子自殺事件發生時,媒體由一開始的大幅報導到後來我們以規勸方式說明難處,希望媒體能夠由「同理心」出發改變報導內容的過程,確實在後續看到明顯的功效。因此,我們發現其實個人的行為也會影響媒體的表現,所以我們絕對相信媒體是我們的合夥人,而對於自殺防治的效果正一點一滴的持續累積中。

 

林育卉執行長

 

 

事實上,廣電對於自殺防治的效果始終抱持著樂觀的想法。當前對於媒體如何報導自殺相關新聞的研究結果,也許並非立即可對媒體產生嚇阻作用。但廣電目前所做的正是為自殺防治留下歷史的記錄,以期在未來能夠透過這些詳實記錄的結果,協助各方專業團體建立最完整的自殺防治制度,為自殺防治相關工作盡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