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2016

恭喜小鬱亂入獲得德國設計大獎

九月 22nd, 2016 Posted in Blogs, News, 憂鬱症, 焦慮症, 自律神經失調, 躁鬱症

恭喜小鬱亂入獲得德國設計大獎 社會責任組的Winner!

 

 

 

 

 

 

 

小鬱是少數設計領域中有關精神疾病的作品,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初衷是希望可以透過設計與插畫,拉進社會與疾病的距離。
小鬱亂入服務平台的內容經過首席醫療資訊顧問 林耿立醫師的審閱

 

 

 

 

 

 

 

官網http://depressytrouble.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epressytrouble/?fref=ts

林耿立醫師 ~現代人的失眠

九月 12th, 2016 Posted in Blogs

林耿立醫師 ~現代人的失眠

林耿立院長應邀至美舒律生活講堂開講! 請點選連結收看,幫助睡民品質提升

【美舒律の粉絲專屬好康】
美舒律生活講堂第二講-舒壓好眠新習慣直播啦~
平常壓力大睡不好,想要改善自己的睡眠品質嗎?
快來一起看看精神科醫師 林耿立院長的專業分享吧!
睡前30分鐘為是否能香甜入夢的重要關鍵,
傳授大家實用、簡單又可釋放壓力的小祕訣,
讓大家身心放鬆,營造夜晚舒適入夢的美好氛圍唷~

請點選連結看影片
goo.gl/CWkabR

林耿立醫師~別用飲食來紓壓 恐越吃越不健康

《情緒化飲食症候群年增3成》別用飲食來紓壓 恐越吃越不健康

2016-05-31

記者謝佳君/台北報導

27歲從事廣告設計的一位女性,常加班到深夜十一點多,回到家打開電視常感空虛想吃洋芋片、蛋糕、鹽酥雞等高熱量食物,大吃一頓後才會感到幸福、好眠;但隔天醒來又有罪惡感,於是整日不吃,深夜回到家才又放縱吃垃圾食物,陷入惡性循環,長期下來導致冒青春痘、易怒、經期不正常、體重急遽起伏,就醫才發現是「情緒化飲食症候群」。

  • 高熱量食物能使血糖、血清素快速上升,帶來幸福快樂的感覺,因此當人們處在壓力大、情緒低落等情境,就可能大吃垃圾食物,成為「情緒化飲食」。圖為情境示意。(記者謝佳君攝)高熱量食物能使血糖、血清素快速上升,帶來幸福快樂的感覺,因此當人們處在壓力大、情緒低落等情境,就可能大吃垃圾食物,成為「情緒化飲食」。圖為情境示意。(記者謝佳君攝)

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林耿立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伴隨高度不確定感,而且越來越多夜貓族,作息不正常,導致飲食障礙患者增加,包括暴食症、厭食症等,近年來「情緒化飲食症候群」更是激增,吃不再只是為了解決生理飢餓,更受情緒影響,門診患者幾乎年年成長3成。

醫師指出,情緒化飲食是飲食障礙的一種,由於高熱量食物能使血糖、血清素快速上升,帶來幸福快樂的感覺,還能幫助睡眠,因此當人們處在壓力大、分手吵架、過餐不食、經期前7天或天氣變化等「危險情境」,就可能大吃垃圾食物,因此幾乎人人都有情緒化飲食,可說是現代化疾病。

不過醫師表示,情緒化飲食雖還不算是正式疾病,卻已是趨勢,且科技業、輪值保全、高階主管、常須加班應酬、記者、廣告設計及銀行人員等都是高危險群,尤其女性代謝血清素的速度是男性的2至3倍,更易陷入情緒化飲食,因此常見下午茶吃到飽幾乎都是女性,也更愛吃甜點。

須注意嚴重的情緒化飲食陷入惡性循環,可能導致失眠、情緒低落、體重起伏大、隔天沒精神、易分心、記憶力下降、血糖不穩等,此時就已構成疾病,若未即時求醫,甚至可能引發憂鬱、焦慮、年老容易失智。治療則會給予血清素藥劑,穩定情緒,或者提醒患者何時是危險情境,事前防範。

醫師建議,民眾應理解何時可能處於陷入情緒化飲食的危險情境,此時三餐一定要正常,早、晚餐要吃,或至少回家前先吃高蛋白、富含纖維的食物,也可吃澱粉類搭配牛奶、沙拉或水果,穩定血糖,避免大吃垃圾食物;且應藉由運動或其他健康管道紓壓,避免以高熱量食物尋求短暫滿足。

文章引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95619

十二個給成人ADHD患者的整理清潔技巧

五月 18th, 2016 Posted in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By Margarita Tartakovsky, M.S.  譯者:尤福欣

一般人可能視整理為一個挑戰或是一個例行事務。但是當你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且有健忘、易被打斷、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組織跟整理環境對你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但是別沮喪,還是有一些小步驟可以幫助你提升組織能力,管理你的空間以及生活。ADHD教練Laura Rolands以及臨床心理學家Ari Tuckman分享以下十二個技巧,幫助你管理原本混亂的空間,並且慢慢整理出乾淨的環境。

1.    從小事開始。Rolands教練說,ADHD患者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認為清潔就是:事情要一次到位。另一個錯誤就是:把空間搞到無法忍受的髒亂,就會開始整理了。然而,太過髒亂到令人無法忍受,反而會讓你更想逃離這個環境,而不是整理它。Rolands建議:「先挑選一個小區塊開始整理,不要太大,例如廚房的一個櫃子,或是客廳的一個角落。」
如果這樣的範圍對你來說還是很困難,設下一個你認為舒適的清潔時間,比方說十分鐘。準備一個鬧鈴,就整理到鬧鈴響起為止。鬧鈴也成為提醒你做下一件事情的機制。

2.    每天整理一小塊區域。如此會幫助你不過度擔心無法完成而分心。

3.    定時定量的整理清潔。Tuckman表示,「我們不會期待一個人今天洗澡後就要香噴噴一週,組織事物也是一樣。」「如果你發現不如平常機靈,可以提醒自己組織整理能力是需要花時間養成的,而且當你能迅速找到東西時,你的壓力也會小一點。」

4.    減少你的物品。東西越少,整理起來就越容易。有些物品我們一直保留著是因為想說有朝一日還會有用。但是Tuckman分享:「當你需要一個物品時卻找不到,代表你不曾擁有它。」

5.    減低購買慾望。除了把已經有的東西減量外,也要注意不要買不必要的物品。「東西越少就越好整理,所以減少在百貨商場留名跟資料讓人寄目錄來,增加你的慾望。」

6.    保持生活系統的簡易。一個簡單的組織系統會讓你愛上它,這就是終極目標。你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資料夾整理文件,並在外面貼上分類,例如:房屋相關帳單、信用卡帳單等等。相同類型只需要使用一個資料夾即可。

7.    利用寄件人分色(分類)。Rolands教練說:「如此一來你可以清楚看出哪些Email是從你的重要客戶、老闆、以及家人寄給你的。」

8.    在家裡或辦公室為一般信件設計一個簡易分類法。郵件很容易被堆疊並且會令人眼花撩亂,所以最好每天都整理郵件。可以分類成:存檔(例:收據)、丟棄(例:廣告)、行動(例:繳費單)等項目。

9.    擠出時間來整理。Rolands教練建議每天設下一個固定的整理時間。

10.  限制分心來源。有許多的事物可以讓我們分心於整理我們的空間,特別是當你一點都沒有動力的時候。此時,建議你把電視跟電腦關了,手機調整成靜音,避開所有此時有可能打斷你的雜音,專心整理。

11.  尋求幫助。你不需要一個人整理。初學者,你可以拜託一個人在你整理時待在妳房間。Tuckman指出:「當有人監看著我們做事情時,我們可以延長工作時間,而且會更專心。」如果你對於整理還是有困難,除了請朋友幫忙之外,你甚至可以請教練協助。

12.  多看有幫助的資源資訊。Rolands教練很喜歡國際ADHD資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on AD/HD)以及有目標的家庭(Families with Purpose)兩個網站,都分享許多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的訊息,包括父母以及孩子的資訊。

總而言之,做對你最有利的工作。Rolands教練表示:「沒有一個技術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特別是給成人ADHD的。」Tuckman也說:「不要期待自己會愛上整理,做就對了。」



原文請參考http://psychcentral.com/lib/12-tips-for-getting-organized-for-adults-with-adhd/

《林萃芬 心理師》如何陪同事走過傷痛?

五月 17th, 2016 Posted in Blogs, News, 失眠, 強迫症, 恐慌症, 憂鬱症

《林萃芬 心理師》如何陪同事走過傷痛?3大要點不可不知
前些日子發生街頭隨機殺害4歲女童一案震驚社會,引發各界不捨與撻伐的聲浪不絕於耳,女童媽媽面對媒體時冷靜沉著的態度也受到不少質疑及批評,然而事發當時的畫面歷歷在目,女童媽媽內心悲慟交織,家人們該如何承受喪女之痛?

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當員工家中遭逢重大變故時,管理者與HR可以提供哪些協助方案,如何藉由員工心理諮商及轉介,調適心理壓力與安定情緒,陪伴員工走出傷痛?

Top1:關注悲傷反應的個別差異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員工心理諮商專業講師林萃芬表示,每個人對於悲傷的反應有著個別差異,女童媽媽親眼目睹孩子失去性命,悲痛的情緒最為強烈,容易出現「潛伏性的痛苦」,焦慮、流淚,甚至懊悔自責,痛心疾首到久久無法自已。林萃芬老師提到,現在台灣天災人禍等意外日趨頻繁,我們難以預知災禍的發生,企業及HR平時便應將員工關懷視為己任,一旦員工家中遭逢重大變故時,得以及時伸出援手,成為員工最佳的後盾!

Top2:建立員工協助方案,同理遭遇
林萃芬老師進一步說明,不僅是這起隨機殺童案所帶來的省思,她談到,今年農曆年前發生的大地震,台南災情慘重,倖存者的內心承受著難以言喻的心理壓力,除了對未來一片茫然無助,痛失親朋好友的悲傷亦是許久無法平息。
林萃芬老師強調,管理者及HR應具備同理心及敏銳的覺察力,一方面明白員工受到衝擊後可能會產生哪些負面反應,另一方面更應於企業內部建置完善的員工協助方案(EAP),透過「心理諮商」、「危機處理」、「健康醫療」等七大服務方案,盡其所能的給予較多的彈性及援助,而對於員工請假善後,能以同理心站在員工立場,諒解他所遭遇的一切。

Top3:正確評估狀況與持續觀察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提到,在職業安全衛生法上路後,特別強化員工身心健康保護。當員工發生重大事件時,最常與該員工接觸的主管及HR必須先給予第一線的支持,率先對受創員工進行創傷壓力評估,若該員工的工作內容需要聚精會神,則應多加留心他的工作狀況,或經由晤談後,調整他的工作內容,避免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產生更多難以挽回的意外。
除了初步的關懷,林萃芬老師表示,由於個別差異使然,主管及HR更應持續關注員工的身心狀況,是否需要進行轉介專業心理諮商?觀察2至6個月後是否有其他轉折,才能及時給予適當的協助,直至員工生活重回正軌。
林由敏建議,天災人禍固然無法預知,但是企業若真的將員工視為珍寶,應為員工打造安心職場,透過全方位的員工協助方案及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幫助員工遭遇困境時得以調適心理壓力以及撫平悲痛情緒,陪伴員工及早走出傷痛!
轉貼文自 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265&page=1
- See more at: http://www.tblc.tw/node/147#sthash.5q73rFZD.dpuf

思覺失調症~活在如夢境般的真實感知人生

四月 28th, 2016 Posted in Blogs

文&圖:黃瑛欒 心理暨藝術治療師
彷彿在半夢半醒中,他看見你看不見的,他聽到你聽不到的,他說著跳躍式的語言讓你捉不著邊際,他可能不修邊幅,也可能讓你覺得古怪,甚至自己有一套很少人能懂的邏輯與宇宙觀。他的說詞雖然乍聽下帶著些許荒謬,細細推敲或許你能理出他的脈絡。

這樣的情況,或多或少你可能曾遇見或聽過,無論在自己、陌生人或是周遭的親友身上。然而,是什麼讓一個人需要專業協助,另一個人卻可以不被症狀影響可以自主工作?

詭異經驗的存在,或許是對個體需要提升自我照顧的一種提醒!藉由提升對自我狀態的覺察、能分辨現實與虛幻、自我接納與生命經驗的理解,個體有機會從瓦解的自我意象,如拼圖般逐漸理出頭緒,找回重塑自我完整感。

若生命中若存在某些經驗,難以訴諸言語表達,藉由塗鴉創作方式,透過藝術治療師在個體創作歷程中的陪伴、催化與同工,如夢似真的受困擾、不被接受與理解的生命真實經驗和感知人生,或許有機會藉由創作讓個體覺察經驗的意義與理解困難經驗。面對陰影,如同一個挖鑛的過程,從苦難中找到存在的意義與發現自我、成就自性。

 

為什麼我們要了解ADHD?

四月 15th, 2016 Posted in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文:黃惠琪醫師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 高淑芬教授談過動症 New98 20160412廣播訪談摘要

最近ADHD的篩檢議題很夯,為什麼我們要了解ADHD?因為這是一個可以在人生發展早期就被發現、獲得早期介入,而且改善治療效果很好的情況。在松德精神科診所,就診的個案群年齡層很廣,從學齡兒童、青壯年,甚至到老年皆有,我遇過很多已經就業的年輕人甚至中年人,告訴我說:「如果在20年前,我就知道原來是這個問題的話,我是不是可以早點開始治療?我可以不要被爸媽老師整天罵、整天盯?我不是不想認真,我不是故意忘記、故意拖拖拉拉。如果早點發現是ADHD,我想我會比較喜歡去學校,我會對學習比較有熱情,甚至,比較喜歡自己!」

高淑芬教授是現任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也是我在台大醫院接受專科訓練時的老師,我們私下都暱稱她為高媽媽,感謝當時高教授教給我們的諸多臨床經驗,松德精神科診所院長林耿立醫師和我都很支持高教授多年的研究心血。這次廣播內容聚焦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討論上,我把一些重點摘錄如下,歡迎各位家長與懷疑自己是否有注意力不足的成年人參考:

1.     專科醫師們在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時是很嚴謹的,除了和個案本人互動會談以外,還會參考許多面向,例如爸媽在生活面的觀察、學校老師與安親班老師的綜合評語、孩子本身的作業作品考試結果,甚至會安排相關評估量表與心理測驗,綜合以上各項資料後才會正式判斷,不會隨便下結論。

2.     專科醫師們對於確診的個案也不會只用藥物治療,我們常常協助個案與家長甚至學校老師,先用各種可以改善專注力的技巧努力一段時間,如果行為治療效果不彰,或是已經嚴重影響生活或學習、人際關係等,才會優先考慮藥物治療。

3.     藥物治療的效果很顯著,有些到了成年人階段才發現自己小時候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如果當時早點開始積極各樣治療,很可能在個人成就與人際關係上有更好的發展。

4.     運動對於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有幫助的!而且台灣的孩子相對活動空間小、體育課活動時間少,我們鼓勵多讓孩子在戶外運動,這對孩子的體能健康、視力也都有幫助,而且讓過動的孩子獲得充分的活動量,甚至藉由運動結交朋友、促進人際關係。

5.     衛生福利部核准上市的藥物都是經過嚴格藥物試驗,經過審核機關層層把關的。絕對不會有網路所謠傳「治療藥物和安非他命毒品一樣」這種情況。

 

林耿立醫師和我也非常重視兒童的身心發展,我們診所不僅有多位長年耕耘於兒童身心發展的心理師,更引進與醫學中心相當的電腦注意力測驗(CPT),也有與國外接軌、最新的腦波訓練(neurofeedback)。期望在兒童身心醫療,除了有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的完整團隊外,有最新的各樣治療與介入方式,幫孩子們找回自信,開展更豐富的生活。
廣播全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PaHqAz1OQ&feature=youtu.be

家有過動兒怎麼辦?

四月 6th, 2016 Posted in Blogs
文:松德精神科診所 黃瑛欒治療師    圖:網路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DHD)是兒童常見的求診問題,在學齡期的盛行率約3%-7%。常見的臨床情況是:(1)明顯注意力不集中、(2)容易分心、(3)組織能力不佳、(4)明顯過動問題。特徵則有:(1)煩躁不安、(2)無法安靜地玩,像是裝了馬達般活力十足,無法停下來、(4)難以受約束、講不聽,伴隨有衝動、控制困難,難以等待、(5)容易打斷他人談話或做事等。當孩子被帶來求診時,通常這些情況已嚴重影響到孩子的生活與人際互動,甚至師生關係,無法僅僅用「活潑、好動」來形容這類活力十足的孩子。
過動兒在學校通常容易造成老師班級管理的困難,家長常提及孩子在校人緣不佳、功課表現不好,有的孩子伴隨有情緒困擾。典型的有:自我控制困難,讓個體無法在作出反應前有足夠的時間好好思考,在轉換至新的活動時,執行困難,面對自己的行為,無法及時踩煞車,並且容易遺忘、問題解決能力差、容易拖延等。
除了藥物治療外,許多家長期待能透過非藥物治療方式協助孩子。相關文獻顯示:「認知行為治療團體」能夠有效改善過動兒在家的注意力不良、過動或衝動問題,及整體行為所衍生的問題(李家蓉,2004)。有搭配「認知行為治療組」相較於「純粹藥物治療組」,在攻擊行為、思考問題、情感性問題、焦慮問題、注意力過動問題等有顯著改善(石昱棋,2009)。
近年來許多的發現,動腦練習可讓腦子保持有活力,如同運動可保持身體年輕一般。不同的腦部練習可以活化不同的腦部功能,達到提升專注力與組織能力,改善學習困難。如:神經回饋、小腦運動、藝術治療等,透過相關操作遊戲訓練,提升兒童專注力,或以多元的治療介入方式,替過動兒開啟了另一扇希望之門。
在治療關係中,良好投契的關係互動,可以協助孩子有效自我覺察、自我對話與成長,並且鼓勵改變的發生與決定,和孩子約定行動策略、檢討並回顧。偶爾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孩子配合度差;然而,透過耐心傾聽回應,從互動中理解孩子的狀態與困難,進且同理孩子的無力、協助孩子訴說,並且作一現狀評估,再制定行為策略。
另一方面,回到親子關係中,家長很容易透過威權方式達到管教目的,當其發怒時,可能壓制一時,但卻無法有效協助孩子成長與改變。很多時候家長在面對孩子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甚至被孩子激怒,因而導致親子衝突。如何讓情緒的表達有加分效果,不致於形成親子互動的負向情形產生,並且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涵容情緒能量,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再作一表達與回應。如此才不致造成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還得面對父母情緒的層面,導致多重壓力而無法有效溝通。

給難以靜坐下來的人,感官靜心小練習

三月 25th, 2016 Posted in Blogs

文:松德精神科診所 朱靜怡戲劇治療師 圖:網路

靜坐冥想這些靜心的活動,對於一些思考比較快速,行動比較快速的人,往往覺得比較難以入門,並且因為過程中太容易分心,而容易放棄練習,而讓自己的生活一直處於緊張忙碌的狀態。感官靜心練習是我經常在工作坊使用的靜心活動,不僅容易入門,也可以幫助自己專注在當下。接下來跟大家分享這個方法。
“ 請專注在你的視覺,用眼睛好好看看這個周遭的一切,可能是房間的邊邊角角,也可能牆壁上的細紋,專注在你的視覺,帶著好奇去看所有的一切;接著,請專注在你的聽覺,認真去聽這個空間裡所有的聲音,大聲的,小聲的,還是背景的白噪音;接下來將注意力,放在你的嗅覺,帶著好奇去聞空氣裡的味道,若可以移動,你可以自由地走動,去感受不同空間裡的氣味;接下來,將注意力專注在你的觸覺,摸摸看各種不同東西的質地,以及它帶給你的感受。最後回到你自己的身上,用這些感官好好感受周遭,好好深呼吸,感覺空氣進入你的鼻子,你的胸腔,再慢慢地吐出來,做個十次的深呼吸。”。這個練習,不管是在室內室外,有機會都可以練習看看,將專注力回到感官,再回到自己的身上,給自己一個靜心的時間,專注力回來了,思考也變得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