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2009 (網誌分頁 4)

恐慌症的症狀和進程

四月 14th, 2009 Posted in 恐慌症 Tags:

恐慌症的症狀和進程
Symptoms of Panic Disorder and It Proceedings

首次發作

通常第一次恐慌發作都是無預警的,常常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發生,像是開車時或是走路上班的時候,突然就被一陣嚇人又不舒服的症狀攫住。這些症狀通常包括了害怕、一種不真實感或是擔心失控的感覺。

這一連串的症狀通常會維持幾秒,但是也可能會持續幾分鐘,然而大多在一小時之內就會逐漸消退。有恐慌發作經驗的人都對這種極度不舒服,好像會被什麼恐怖又致命的疾病襲擊,或者是像是要發狂的感覺指證歷歷。通常這些恐慌發作的人都會到急診室尋求幫助。 Ream more »

保障精障朋友就業權益,可申請勞健保不列入媒體交換

四月 9th, 2009 Posted in 其他資訊 Tags: , , ,

1. 您也有這樣的擔心嗎?
有些具有工作能力的精障朋友們在找工作時,往往會擔心讓雇主發現自己是精神疾病患者,將會影響到工作權益。其實只要先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不但就可避免這樣的困擾,同時也不會影響到政府所給予的勞、健保費補助(依障礙程度不同,身心障礙者可有不同比例的勞、健保費補助)。

2. 誰可以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
持有身心障礙手冊,並且已參加社會保險(健保、勞保、公保、農保、軍保) 的身心障礙者,於設籍所在地縣市政府申請。

3. 如何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
1.準備身心障礙手冊正、反影印本及郵局(或台北富邦銀行)存摺影本、私章。
2.上網列印申請書,勾選「個人基本資料不列入媒體交換」之選項
3.台北市民:請郵寄到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或親自去各所在地區公所櫃檯辦理。
  台北縣民:請至戶籍所在地市公所或台北縣政府社會局相關櫃檯辦理。

備註:台北市民之申請書可至各所在地區公所索取或台北市社會局網站下載(www.dosw.tcg.gov.tw)點選:身心障礙者〉經濟補助〉參加社會保險補助變更申請書〉這裡會看到「相關檔案下載」裡面有:『社會保險不列入媒體暨放棄申請書』。依照這個表格填寫,備妥資料就可以向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申請。

4. 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的優缺點:
(1)優點:
申請好「不列入媒體交換」以後,如果您找到工作,就可隱藏身心障礙者身份,也就是雇主不會發現您是身心障礙者,而影響到您的工作機會或權利。
(2)缺點:
A.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政府單位不按月減免勞、健保費,每月需要自己先繳交勞、健保費自負額全額。
B.如果您隱藏身份後,必須以一般人的身份去競爭工作機會,開始上班後,也要能加倍努力達到和一般人相同水準的工作品質和速度,以勝任工作,而不被雇主發現自己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5. 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之退費補助需如何辦理?
(1)台北市:
98年起改由社會局依健、勞保局提供之被保險人投保狀況、應繳保費紀錄核算補助費。所以不必向社會局辦理核退保費手續,只要等待政府發文通知保費核退完成和匯入帳戶。
(2)台北縣:
約每年11月底以前您會收到政府發文通知,於12月15日以前,依照公文指示攜帶相關資料到所在地市公所辦理核退保費手續,到了撥款期間,社會局就會把勞、健保費用補助金額,匯入您的帳戶中。

備註:
1.再次提醒您,最好「提早」作不列入媒體交換的申請,再去找工作,如果工作後在申請不列入媒體交換,可能會來不及,因為前一、二個月勞、健保局寄給雇主的資料,會來不及反應您的申請。
2.因為台北縣、市的申辦方式有些差異,若還有相關疑問,您可以先以電話詢問自己戶籍所在地區公所(台北縣民為各市公所)的社會福利課相關櫃檯服務人員。
3.其他縣市的朋友請洽請洽當地縣市政府社會局(處)

松德診所推薦書籍

一、過動症與注意力不足

1.《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一份專為四到十八歲孩子所設計的十天改造計畫。
全書深入剖析孩子偏差行為的成因,教導父母以全新的角度認識這些偏差行為的來源。
這個十天計畫每日循序漸進,提供具體而實用方法以改善孩子的行為,
同時並附有許多精采生動的個案故事,為正為偏差孩子所苦的家長指點迷津。
2.《10天內,培養專注力小孩》-傑佛瑞‧柏恩斯坦博士著,陳昭如譯。新手父母出版。
你的孩子並不是懶惰或沒有學習動機,他可能有長期注意力方面的問題。
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這個問題。
柏恩斯坦博士的十天計畫新穎、有效、而且具原創性,
適用於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包括有ADHD及其它症狀的孩子。
3.《注意力不足症候群》-臧汝芬醫師著。宏欣文化出版。
每一個小孩都需要被擁抱、被愛、被讚美、被肯定,只有這樣,
孩子才會發展安全感、自信心,甚至自尊。自尊的建立需靠父母不停的接納與肯定,
缺少其中一項,孩子會自卑、膽怯或者自我放棄。
作者將所學與在團體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父母心聲與困惑撰寫成書,使更多父母可以因此書受惠。
更盼望兒童在父母看書後,因管教態度改變而能更快樂、更健康的成長。

二、躁鬱與憂鬱症

1.《千萬別對躁鬱症的人說加油!》-田仲流著,王立言譯。如果出版。
躁鬱症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用漫畫就能輕鬆了解!
簡明的短文配合輕鬆的漫畫,讓您學會如何與躁鬱症患者相處,
並立刻具備所有關於躁鬱症的基礎知識。
2.《給陷入憂鬱的你-圖解憂鬱症小百科》-野村總一郎監修,張尚文審定,李曉雯譯。新自然主義出版
將艱澀難懂的醫學知識,透過深入淺出、體貼入微、完全圖解的編輯手法和寫法,
讓人一看就懂、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精緻的插圖,簡單明暸的表格,以及一般大眾容易忽略的細節提醒,
兼具知識深度與方便閱讀性,適合各種年齡層和教育程度的讀者閱讀,輕鬆了解憂鬱症的成因和治療的最新方式。
3.《憂鬱症》-春日武彥監修,沈晟審定,李幸娟譯。世茂出版
憂鬱症又稱為「心的感冒」,但只要與主治醫生合作,確實治療,便可以痊癒。
本書從身心層面的各種憂鬱症症狀談起,內容涵蓋了發病的起因、治療與藥物的服用、
家人的照顧及回歸社會的應對等,以圖文、表格並重方式,在文字敘述之中穿插圖表,方便讀者閱讀,
對憂鬱症患者及家屬極有參考價值。

三、精神官能症


1.《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
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2.《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
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
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文章同步刊登於

害羞,孤僻,還是社交恐懼?!

三月 10th, 2009 Posted in 恐慌症, 憂鬱症 Tags: , , , ,

25歲的小安一坐下來,就緊緊的揪著被包的背帶,像個羞怯的孩子一樣,盯著桌面空白的紙張,不敢看著我。明明是清冷的三月天,小安額頭上卻冒出了斗大的汗珠。「怎麼啦?」,小安嘴巴囁嚅著,聲音很小,「我從國小就很怕被點起來回答問題,明明是知道的答案也說不出來,很怕自己會出糗…是我太害羞了…還是真的生病了?快畢業了,想到要口試跟之後找工作面試就更緊張。我這樣要怎麼辦…」小安說到這裡頭抬了一下,看到我的眼睛又閃躲了起來,話也說不下去。

你知道嗎?根據估計,我們身邊平均每八到十個人,就有一個人過著跟小安一樣不安的日子。而且這些對於社交關係不安與害怕的情形,大多是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一直持續影響著就學、工作、婚姻、家庭等種種重要的人生階段。而這些人困於症狀,往往只能默默承受痛苦,就醫的比例相當的低,也往往是拖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來就醫。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也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最主要的症狀是,害怕在一般的社交環境中成為他人眼光的焦點,憂慮自己會出糗、難堪而有持續的不自在的感覺。

你可能會問,上台演講、或是在大眾面前發表意見、表演,多多少少都會帶來壓力而使人緊張怯場,這樣就是社交恐懼症嗎?打個比方,害羞與社交恐懼症的差別,就像女孩子經痛,有人是微微腹痛,不影響工作跟生活,有人卻是會痛到無法起床上課上班,食慾全無。社交恐懼症患者會明顯的對於成為眾人焦點感到害怕畏懼、出現臉紅、顫抖、心跳加快、頭痛冒汗等等的生理反應,而試圖逃避,或盡量避免參加類似的情境或場合。對於特定場合的社交恐懼,常見有害怕公開演講或表演。

社交恐懼症的發生原因,可能與遺傳有關,大多也都合併有青少年時期心理創傷的經驗。家庭的教養方式,與人格培養期間的社交困難事件,也常常是重要的因素。來自嚴格教養家庭、對自我期許高、自信低落或是在意他人評價,往往是患者造成心理負擔的原因之一。之前的社交創傷經驗,帶來負面的情緒與被排擠的感受,下次還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成為他人笑柄,就更加害怕這些社交場合而出現預期性的焦慮,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在治療上,最好的方式還是藥物、心理跟親友支持三管齊下。藥物可用乙型阻斷劑、抗焦慮劑等等治療,加上認知行為治療、焦慮處理技巧的練習,訓練改變習慣性的思考方式等等,都能夠一步一步協助增加自信、改善焦慮症狀,維持好的生活品質!
◊關於社交恐懼的自我檢測,你可以參考這裡:
台北市衛生局線上檢測-您得了社交恐懼症嗎?

憂鬱症與基因

三月 5th, 2009 Posted in 憂鬱症 Tags: ,

在與憂鬱症相關的基因表達調控區域存在一個常見的基因變異,即長型基因(L)或是短型基因(S),具有一個或兩個S基因型者的神經質指數較LL型者高。然而,S型者不會先天性地造成憂鬱症的產生,但是具有此基因型者對於負面情緒因子的反應較強烈,影響的時間也較久,因此在先天上的抗壓能力較差,所以在遇到壓力事件驟增時,造成憂鬱症機率就較LL者要高出許多。


臨床上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不外乎藥物治療及心理諮商治療,藉由身體狀況的調整以及紓壓減壓等自我情緒照顧能力的提升,來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並減少憂鬱症可能的影響。在了解了您先天上基因的特質後,以下事項是為協助維護您的健康可以做的:

 

1. 每天定時做30分鐘運動

2. 早餐進食適量的蛋白質:

花生,燕麥,香蕉,青豆,牛肉,羊肉,牛肉湯,瑞士乳酪,杏仁,牛奶,小牛肝,烤火雞,義大利乾酪,蛋黃,雞蛋面等食物之攝取有助於合成神經遞質血清素。

3. 如果你自覺是個較敏感的人,戒咖啡因(濃茶/咖啡)

4. 每天食3種不同的水果及至少2種蔬菜

5. 壓力大時每天更要多飲白開水

6. 晚餐進食適量的碳水化合物 (飯、麵、粥、粉等)

7. 每天定時做30分鐘進行自我放鬆與覺察的練習

8. 凡事盡力而為,量力而為

9. 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10. 每週抽空3小時做一樣滿足自己興趣的活動

11. 盡量保持正常的作息

12. 必要時尋求醫療的協助:心理諮商治療或藥物處方協助

 

林醫師的話:

基因型為SS型比起LL或是SL型基因更常見於憂鬱症的病人身上,但是不代表基因型一定會產生憂鬱症,臨床上還是以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標準DSM IV和精神科醫師門診診斷為主。基因型可以讓醫師去預測未來跟病患的治療與預後當個參考。

喘不過來的過度換氣症候群

二月 18th, 2009 Posted in 恐慌症

正在念國中的思玲剛考完期末考,就陪著媽媽過來看診。蓄著一頭俐落短髮的思玲媽媽瘦瘦的,說話速度也很快。思玲說,最近考試成績退步,前幾天被媽媽念了幾句,忍不住回了嘴,結果媽媽氣著氣著就開始大口喘了起來,緊張的抓著胸口說頭暈、胸痛、好像吸不到空氣,好像快要死掉了那樣。送急診處置後媽媽終於不喘了,一系列檢查後也並沒有心肺或代謝上的問題,醫師建議說,還是來身心科看一看吧。

 

思玲媽媽的症狀,很多過度換氣症候群的病患一定不陌生。這種並沒有特定生理原因引起的症候群,急性發作的時候常常會出現以下幾種症狀:焦慮、頭暈、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手腳麻木、或是脹氣等等;慢性發作的症狀則比較隱微,可能會有胸痛及呼吸困難的現象。 Ream more »

成人躁鬱症治不好 可能是過動症作怪 (Yahoo新聞)

二月 12th, 2009 Posted in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躁鬱症

醫師研究:成人躁鬱症治不好有可能是過動症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2日電) 丟三落四、超車酒駕、情緒化的年輕人,有可能罹患過動症,三軍總醫院今天公布千人研究,證實此項推論,提醒憂鬱、躁鬱症療效欠佳者,考慮是否患過動症。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針對1000個平均22歲的社區男性,進行心理測驗,發現其中5%可能是注意力欠缺過動症(俗稱過動症),先前他對3000名大專役男的調查,也有類似結果;再與美國國家社區調查獲得的4%數值比對,結果相當類似。 Ream more »

大人世界的過動症

二月 2nd, 2009 Posted in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小楨的媽媽在一家外商公司上班,某天帶著小楨回診的時候閒聊了起來。小楨媽媽說,公司裡有個三十出頭的男同事,平常在公司的表現,簡直就是成年版的小楨。開會的時候老是一直走進走出,起來倒個水,拿個資料,丟丟垃圾,不然就是喜歡插話,然後自顧自的跟隔壁的交談起來。這個同事平常的工作表現也不差,只不過大家都戲稱他的座位上一定有蟲,不然怎麼全辦公室只有他一個人坐不住,不到一個小時就起來晃來晃去,找人聊天。其他員工對他這樣的行為似乎也有私底下的抱怨。讓小楨媽媽不禁懷疑,這個男同事以前是不是也是ADHD的小朋友。


其實這樣的描述,聽起來真的很像是成年人的ADHD

大部分的ADHD小朋友,在過了青少年期之後通常症狀就會慢慢消失,而適當的藥物及心理治療可以協助小朋友與爸媽處理這些ADHD症狀。但也有一小部分的人會延續到成年。

目前確診的ADHD成年人中,其實大部分症狀應該在小學之前就已經出現,但當時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早期診斷出來:(1)症狀表現以注意力缺乏為主,而沒有過動的問題;(2)智能不錯,彌補了症狀帶來的功能性損害;和(3)成長和學習環境極為包容。但到了成年期,這些注意力不全與過動衝動的問題,可能會帶來種種影響。如 (1)注意力無法集中,以致無法完成該做的任務或學業;(2)衝動控制不佳,容易動怒或發脾氣;(3)面對問題時沒耐心思考解決之道,提前放棄,缺乏解決技巧;(4)由於上述種種問題,功能自然受到影響,包括社經地位較低、工作及學業表現不良、人際關係不佳、婚姻問題可能也較多。

目前對於成人ADHD診斷上,已經有了客觀量表(ASRS)可以利用,協助醫師臨床評估這些症狀對生活工作家庭等等的衝擊程度,當然也必須參考他成長過程的一些紀錄,例如中小學時是否已經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一些症狀,現在是不是伴隨有認知行為偏差或是物質濫用的傾向?

與兒童期ADHD不同的是,成年人的ADHD通常會伴隨有物質濫用(藥癮、酒癮)及憂鬱、焦慮、反社會人格等等。而在治療成年人的ADHD時,藥物治療仍然是主要控制核心症狀的最好方法。但仍要評估其伴隨出現的一些行為問題,調整治療方式,適當的時候也需要以心理治療輔助改正認知行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