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其他資訊' (網誌分頁 2)

如何善用壓力

十一月 16th, 2014 Posted in EAP, News, 其他資訊, 焦慮症, 自律神經失調

壓力有如藥物一般,適量攝取可以提高績效,但過度接觸則有害身心。

 

暢銷書「E.Q.2.0」(Emotional Intelligence 2.0)作者布拉德伯里(Travis Bradberry)在富比士雜誌(Forbes)分析,頂尖績效者對應壓力通常有十種因應策略。

 

首先,因為我們的心態能影響抗壓力,因此抱持感恩的心、保持正面態度、避免負面的自我對話、別假想未發生的事,以及調整自己的視角,便佔了因應策略其中五項。花點時間想想生命中值得感謝的事,能夠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降低23%。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也證實,每天培養感恩的心的人,情緒、精力與健康都改善了。

 

在面對壓力時,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引導到正面的事物上,可讓自己喘口氣。不管該事件多微不足道都無所謂,重點是讓你暫時分心,跳脫負面思想。與保持正面態度一體兩面的,是避免負面自我談話。當你發現自己又掉進漩渦了,就快將腦中的悲觀想法寫下來。這會使你停下來,發現你所抱持的負面想法不等同事實。

 

此外,總是假想未發生的事,腦中塞滿了「如果」、「萬一」的情境,也只會讓你陷入焦慮的流沙中,畢竟我們再怎麼樣都無法預料到所有的可能性。在遇到事情時,與其想著「一切都完了」,不如調整自己的視角,一筆筆列出實際的問題所在,將造成你焦慮感的事項拆解成較小的部分。

 

另外兩種有效的減壓法則跟人際關係有關。一個講求與人拉開距離,也就是讓自己進入「離線狀態」,例如強制自己不上網或甚至關掉手機,脫離科技的束縛。另一個則是善用人際支援系統,借助他人的力量幫你分憂解勞,就算只是聽聽你發牢騷,也能讓你心情較舒坦。更何況,旁觀者清,他們常能給予一針見血的建議。

 

即使是一些看似微小的日常行為,也能降低你的壓力。好好睡覺可以讓腦子重新充電,睡眠不足則會使得壓力荷爾蒙攀升,而睡不好或睡不夠都會降低你的自制力、注意力與記憶力。減少咖啡因攝取也能避免咖啡因刺激腎上腺素分泌,讓你別那麼緊繃。

 

除了以上九種方法以外,還有一個簡單方法,那就是專心呼吸。當你壓力大時,把門關上,接著坐下,花幾分鐘的時間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將紛紛擾擾暫時摒除,你會因此獲得平靜。

愛吃甜食基本上是一種"癮"

五月 21st, 2014 Posted in 其他資訊, 失眠, 憂鬱症, 藥物戒治

愛吃甜食基本上是一種"癮"
不吃很難受跟藥酒癮一樣,基本上糖類的危害在人類越來越大他造成的不只是肥胖和糖尿病
他還跟睡眠以及情緒,憤怒安全感有關係
基本上現在很多人需要"夜食"或是 "情緒食"
這與精緻醣類的血液中糖分快速上升有關係,也與血清素和色胺酸有關
這會影響到心情,當這些東西下降時,我們的的大腦會"想要"那些東西
不過這可以用喝水,運動,大量纖維質以及藥物控制接本上不難治療
東方女生少一點,治療簡單,約35歲之後也機會不會復發了(當然不一定會復發,不用擔心)

2013臨床心理學會(年刊發表)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Jin-Jia Pan1(潘金嘉), Geng-Li Lin2 M.D. (林耿立醫師)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Heidelberg University, Germany1
Song De Psychiatry Clinic, Taipei2

Background: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 and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controversy and few attempts have so far been made at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etween the causality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patients with BP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whether interpersonal problems mediated link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BPD.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also was to explore if the bia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BPD could predict inadequate social skills.

Methods:
29 BPD outpatients (19female, 10male) and 65 control subjects completed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Axis II Disorders, Symptom Checklist-90-Revised, Social Skills Inventory, and 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Circumplex Scales. Moreover, a total of 94 significant others (29 from outpatients, and 65 from healthy subjects) were also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to assess subjec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all variables in two groups and exa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lf-report and other-report interpersonal problems.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test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social skills, and (b)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social skills in BPD.

Results:
Three important findings were found in this study. Finding 1: The majority of control people had secure attachment styles, while many borderline patients ’attachment styles were insecure. Patients’ scores on social sensibility (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s and scores on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EAEE) were lower than controls.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borderline people described themselves more domineering, vindictive, cold, exploitable, intrusive and nonassertive than normal people. Compared to other-report interpersonal problems in controls, significant others appraised borderline people more vindictive and more socially avoidant. Finding 2: The resul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nd social skills indicated that domineering, vindictive, and nonassertive as predictors coul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predict social awareness and social expression (SASE) respectively; moreover, exploitable as predictor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ed SS. Finding3: (1)Preoccupied attachment style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ng power over social sensibility in BPD. (2) Intrusive had full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preoccupied attachment style and social sensibility in BPD.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evidence for potential interpersonal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of BPD, which was meaning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pathology of BPD and helpful for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urthermore, several limitations have to be considered in interpreting results, for example, small sample size, borderline outpatient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omorbidity of other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 limit of cross sectional study, etc.

Key words: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ttachment style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social skills


治療經前不悅症的時間長短會影響是否復發

許多女性深受經前症候群甚至經前不悅症的困擾,每個月常有幾天「莫名的身體不舒服、心情惡劣或低落、難像平常專注在工作生活上、常和旁人吵架、睡不好」等等,有週期性起伏,但不知道原來這種情況很多女生都有、它可以透過藥物治療改善,卻默默忍受上述諸多不舒服與不方便,甚至旁人的不諒解(以為個案是藉口生理期而迴避責任)。
根據一項2009年的研究顯示,治療經前不悅症的時間長短會影響個案是否復發。此外這研究也告訴我們,一開始經前不悅症的嚴重度也是預測會不會復發的重要因子。根據這項研究顯示,大約有一半因為抗憂鬱藥(Zoloft)治療而有明顯改善的個案,在停止服藥六到八個月後,又遇到症狀復發。
整體來說,治療期間越久,越能預防症狀再來。但是復發的機率和復發時間跟一開始的症狀嚴重度有很大的相關性。換句話說,越嚴重的病人在停藥後較快面臨復發。
經前症候群(PMS)一直是影響生育年紀婦女的重要健康議題,它會影響到個案的工作表現、人際關係、活動,也因為生理期來的時間很長,因此這個問題會困擾婦女許久。
用抗憂鬱藥(SSRI)治療更為嚴重的經前症候群,也就是經前不悅症,是被證實確實有療效的,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已經通過Zoloft、Prozac、Seroxat可用來治療經前不悅症。

以上資料由黃惠琪醫師整理自:

http://psychcentral.com/news/2009/05/08/duration-of-treatment-for-pmdd-affects-relapse/5798.html

相愛容易相處難

感情上久了容易有已成定局的想法,或許愛情漸漸成為一種習慣,相處往往會忘記.無法從對方獲得
自己的需要,也許彼此觀念的不認同,就容易有爭執。

所以彼此建立相同的理念,為未來相互努力才能長久。最近情人節剛過,男生女生都為了情傷來求診
愛情是可以救人幫人,也可能是毀滅人生的致命傷,如何讓婚姻和感情上成長?本來就沒有一定標準,
只有用心經營, 一點一滴投入,包容,相讓。

把感情成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從孕育到生產,這過程並不簡單。彼此間的生氣、爭吵、衝突對
婚姻關係有一種催化的作用,讓兩個人在相似的路途中加速。磨和的關鍵在於調整心態。
如果您有感情上問題,我們願意傾聽陪伴您。

~松德身心科專業團隊給你最貼心的支持~

揭開百歲人瑞奧秘 長壽基因解碼

一月 14th, 2013 Posted in Blogs, News, 其他資訊

作者: 文/張晉民(奇美醫院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 華人健康網 – 2012年11月16日 下午4:06解碼長壽基因

亙古以來人類一直追求著長生不老的夢想,從秦始皇差使徐福前往蓬萊仙島求取不老仙丹,到埃及艷后的駐顏之術,都試圖找尋延長壽命與青春永駐的方法。很難想像過去前人費盡心思遍尋不著的長生不老奧秘,竟然就深藏在每個人身上的DNA基因訊息之中。

基因是遺傳自父母親的先天特質,它們就像是無形的開關,透過開啟或關閉,微妙地維持著身體生理運作的平衡。自2000年「人類基因體計畫」完成以後,基因的研究發展日漸蓬勃,科學家陸續找到調控各種不同生理特徵的基因。經長期的研究,發現有兩類特別的基因與我們的壽命息息相關,第一類是跟老化有關的基因,它們的功能是清除自由基與進行DNA修復,延長細胞生命週期與個體壽命。 第二類是與健康有關的基因,負責控制我們的生理正常運作如:營養的代謝、細胞生長、神經訊息傳遞、免疫調節功能…等。這些基因能夠增進個體的健康和壽命,若想要延年益壽、長生不老,關鍵就在於解開這些「長壽基因」的奧秘。

2011年11月,X大獎基金會(X Prize Foundation)宣布,公開募集100位健康狀況良好且活動自如的百歲人瑞DNA基因樣本,用最新的基因解碼技術在他們DNA中找出與常人不同的 「長壽基因」。這項總獎金1000萬美元的阿肯基因組學X獎(Archon X Prize for Genomics),堪稱是人類史上最大的醫學獎項,利用公開競賽的方式讓全世界的研究團隊將這100位百歲人瑞的DNA做全基因序列解碼,透過完整的DNA序列分析與比對,挑戰研究團隊基因解碼的速度與準確性,目標是突破技術極限並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基因解碼,推廣個人化基因體醫療的概念普及到你我的生活當中。
活得長壽 更要活得健康
人類壽命的長短與老化程度有關,老化的根本原因是來自於DNA的損傷,進而造成體細胞加速衰老與凋亡。 在正常的情況下, 我們的細胞會啟動基因自我修護機制來修復多數輕微的DNA損傷,而未被修復的損傷則會累積在我們的DNA中,當損傷程度到達細胞無法正常運作的狀態時,會啟動自我凋亡的機制走向細胞死亡。然而,DNA損傷的嚴重程度會隨著歲月的演進漸漸加劇,加速細胞啟動衰老與凋亡的循環,使得細胞的生理運作效能每況愈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降低。例如:有一種成人型早老症(Werner syndrome) ,患者會在青春期過後就加速老化,老化的速度為常人的兩倍,多數自三十歲過後就開始出現老年人好發的疾病如:動脈硬化、腦中風、骨質疏鬆、白內障、糖尿病以及各種癌症,不到中年就擁有八十歲的體態和容貌,平均壽命更是只有40歲左右。導致此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基因突變,使得經年累月受損的DNA無法自行修復,而加速衰老速度,減短患者的壽命。
隨著醫療水準的進步,我們的國民平均壽命已經逐年增長,熟齡人口逐步增加,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活的健康便成為所有人關注的議題。 在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當中,大約有5%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mer`s disease,又稱老年失智症),全台灣約有17萬名病患。 早期最顯著的症狀為健忘、短期記憶逐漸衰退,而長期記憶則相對不受病情的影響。 隨著病情的加重,病人的語言能力、空間辨別能力、認知能力會逐步衰退,最後導致生活失能,造成家庭與社會的沉重負擔。 研究顯示,有多達75%的老年失智症患者與ApoE 基因型有關。 ApoE共有三種型態,分別為E2、E3和E4,帶有ApoE4亞型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高於一般人約3至8倍。目前的基因檢測技術已經能夠將這種特殊的基因型態準確檢測出來,預知是不是老年失智症的基因高風險群,提早採取因應的預防措施,降低發病的機率。
從基因走向個人化醫療
基因檢測在全世界已經蔚為一股風潮,在臨床醫學的應用已經相當的廣泛而且越來越普及化,影響層面之廣甚至獲選美國時代雜誌2008年度最重要發明之首。 Google公司創辦人賽吉.布林 (Sergey Brin) 因為他的母親罹患有帕金森氏症,在妻子的鼓勵下接受帕金森氏症的基因檢測,檢測結果發現他的母親和他本人都帶有LRRK2基因變異,表示他極有可能和母親一樣在晚年罹患帕金森氏症。 於是他開始正視並且關注預防帕金森氏症的議題與方法,積極調整自身生活作息,並尋求醫師的專業健康諮詢,致力於降低發病的機率和延緩發病,為自己爭取健康幸福的生活。 在美國,現在每年約有400多萬人接受基因檢測來預防易患疾病,透過及早的基因檢測與適當的預防性醫療,使家族性大腸癌的發病率下降90%、乳腺癌的發病率下降70%,成效相當顯著。 在台灣,我們也已能享受基因檢測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皆積極發展臨床基因體研究,近年來也開始有一些具有專業背景的民間單位已陸續針對華人的基因體質開發出個人化基因檢測與專業的諮詢服務,並由醫療人員提供適當之健康管理規劃,架構完整預防醫學的藍圖,實踐個人化醫療的理想。
健康才是長壽之本
人要活得長壽,第一前提必須要活得健康,沒有健康的身心狀態,自然也不可能長壽。想要活得長壽, 最根本的做法就是隨時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 近年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高漲,預防醫學的概念漸漸形成主流。 預防醫學的範疇主要包括健康的促進與疾病的預防,經由這二大方法來防止疾病的發生,維持生、心理甚至是社會的美好狀態。
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發生,最重要的是從生活當中做起。均衡的飲食、規律的作息、適度的運動,都能對我們的健康有相當大的助益。此外,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多數的疾病如: 惡性腫瘤,若能早期發現,將大幅提高治癒的機會,癒後的恢復狀況與生活品質也隨之大幅提升。 定期健康檢查除了能夠「及早發現 及早治療」降低疾病對健康的傷害以外,更進一步藉由專業醫療人員提供正確的健康管理知識與規劃,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防範於未然。
隨著基因體科技的演進,基因與疾病的關聯性已經越來越明確,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透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的先天脆弱基因,預先瞭解罹患疾病的風險高低,採取最有效率的個人化健康管理,避免疾病的發生,這正是現在最新的個人化基因體醫療概念,更與中國古代經典 黃帝內經所記載所謂「上醫 醫未病之病」的概念不謀而合。長期來看,倘若每個人都能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不僅對個人健康與家庭幸福有所助益,更大幅降低醫療資源的耗損,有助於醫療品質的提升。

遠距感情/婚姻的維繫妙方

十月 30th, 2012 Posted in Blogs, 其他資訊

2012/10/28刊登於經濟日報
此篇文章網站請點

●林耿立醫師/口述、林曼平/整理●

21世紀的現代生活,為了追求更好的求學與工作機會,伴侶們往往得犧牲相聚時刻分隔兩地,有些情侶只能在休假時見面約會,有些夫妻被迫成為「假日夫妻」。如果見面時兩人都滿腹牢騷,可能不小心把得來不易的相處機會給破壞掉了。

若難以避免兩地相思,如何調整心情可以促進雙方感情穩定呢?

1. 坦承溝通/尊重對方:在要面對「不得已」的遠距情境時,雙方需要約定心情穩定的時間、合適談論此話題的場所,彼此坦承對遠距心中的真實感受,讓對方瞭解自己的心情,進一步更要溝通遠距對伴侶雙方的好壞影響,不論雙方一開始是否能接受遠距,先尊重對方的心情,聆聽彼此的顧慮。

2. 建立生活共識與目標:就算分隔兩地,但若能向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會使彼此的心靈距離靠近,較不畏懼現實的距離。

3. 信任自己也信任對方:當見不到面時,要信任對方,相信他也在遠處為共同的理想奮鬥。每個人總有身心疲累之時,對方沒立刻回訊息可能是在休息或臨時加班,先體諒對方的辛勞,給對方時間與空間上的彈性,待他休息充分、工作告一段落後自會聯繫。

增進感情好方法

1. 使用電子郵件,感情無時差、無國界:有些人無法在第一時間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或是兩方的作息時間差異大時,可多用電子傳情法,讓對方在收到訊息時,也收到溫暖的驚喜。如果是吵架或意見不合,用緩衝的文字方式也能降低雙方面對面時的盛氣凌人。

2. 共同參加網路論壇或討論區:伴侶們可共同參加這些論壇,增加彼此間的共同話題,也可集思廣益,收集大家相處經驗。

3. 利用視訊功能,增加視覺接觸機會:久不見到對方還是會思念彼此的,即使作息時間差異再大,利用視訊讓彼此看到對方的表情、所處的環境。一方面解相思之苦,也可讓對方有「參與彼此生活」的安全感。

4. 製造驚喜:雖然網路很方便實惠,但也應該製造情趣。例如寫封情書、挑個小禮物在無預警下寄送給對方、買些家鄉味或是異國料理寄給對方解饞等,表達「雖不見到你,但我時時掛念著你,替你著想」,對方收到時感到十分窩心,也替遠距感情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