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Posts tagged '親子關係'

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認識

亞斯伯格症主要是社交互動上面的障礙,而高功能自閉症則為認知、語言、社會適應方面的遲緩,根據研究顯示,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在智力方面皆有平均或平均以上的水準,正由於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具有較好的智力,故很難發現他們具有障礙之處,因此林醫師接下來將介紹一些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的特徵,希望能幫助大家更清楚。

亞斯伯格症特徵有三:語言理解及表達、人際互動及行為模式的障礙。

(1) 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的障礙:由於亞斯伯格症孩子無法理解語言的內容及眼神的交會,造成無法適當回應他人的問話,產生牛頭不對馬尾的現象,或者說一些他人無法回應的話語。像有人詢問今天天氣好嗎,亞斯伯格症的兒童可能回答我吃飽了之類的話語。

(2) 人際互動障礙:亞斯伯格症的孩子難以發現及理解他人的肢體表達,無法理解別人生氣的表情或話語,或者話中的內容,並且會執著於某個話語,無法彈性運用,也有會有過於自我的表現,造成無法融入團體生活,同儕團體的排擠之類。

(3) 為模式的障礙: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會出現儀式化、固定的行為,或者對興趣的事務過度專注,會特別喜歡某個事物,例如喜歡便利商店開門的聲音,也有可能肢體動作的協調性缺乏等等。

自閉症的核心障礙也有三大特徵:分別為社會互動、溝通與重複性行為

(1) 社會互動障礙:自閉症的孩子較為孤立,不想與他人溝通,也不喜歡與人群接觸,脫離人群,活在自我的世界裡,以及缺乏語言及非語言上面的表達,因此無法得知社會的線索,也影響人際方面的互動。

(2) 溝通的障礙:自閉症的孩子無法用言語流暢表達,會有念念有詞的現象,或者發出單音節的聲音(如”ㄚ”、”ㄨ”和”拉”),或者會有口吃的情況發生,還有說出像外星人的語言,自己創造出來、而他人無法理解的語言,也可能並沒有發展出合適的語言,因此無法與他人對話。

(3) 重複性行為:自閉症的孩子不喜歡變動的環境,似乎在內心有一個既定的模式在進行,當違反這個規範,好像他們無法控制環境,便產生心理的焦慮不安。

以上只是大略介紹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的自閉症的幾個特徵,但這兩種疾病很相似,加上障礙並不容易明顯察覺,對一般人來說較難區分。因此若家中的孩子有亞斯柏格症和高功能自閉症的症狀,請盡早至兒童心智科就診,透過專業的醫師、心理師及治療師團隊的評估,不但能幫助家長瞭解孩子的優點,更可以藉由心理治療、團體治療等方式,協助孩子學習人際方面的互動,而家長也可透過家長工作坊及團體等方式,學習一些適切的教養技巧,幫助家長更明白如何與亞斯柏格症和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共處

影響親子溝通的三個重要因素

五月 26th, 2009 Posted in 其他資訊 Tags: , , ,

「為什麼現在的小孩愈來愈難教養?一點都不像之前那麼容易?」相信這是許多爸爸媽媽心中共同的疑問,覺得自己花了好多心力與時間在溝通上面,但卻總是沒有辦法擁有合諧的親子關係,我相信您一定覺得很挫折,心裡渴切希望醫師可以提供一些妙招幫助您。但是在介紹親子溝通的原則之前,父母們必須先了解,有哪一些因素會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良好溝通的絆腳石。

一、您如何看待孩子的行為表現?

有很多父母會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但往往自己便會先感到挫折、焦慮,縱使您覺得自己已經努力控制住情緒,但孩子還是可以敏銳地發現!結果呢?當然又是一次不滿意的溝通。其實即便是同年齡的孩子,由於所處的環境與個別的長才不同,使得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個別差異。重點是應該了解自己孩子的優勢為何,再從旁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起點,按照自己的速度發展。別讓過多的揠苗助長行為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 Ream more »

與生病家人溝通及日常相處的秘訣

溝通本來就是一門不容易的藝術,而與生病的家人溝通時更加需要技巧和耐心。

以下我們將舉出一些常見的溝通問題與如何有效溝通的方法及建議,讓大家作為與生病家人溝通時參考的原則。

一、家庭中常見的溝通困難:

(一)不恰當的非語言溝通行為:
大部份家庭都會利用非語言方式來表達情感,像是透過身體距離、眼神等,而非語言溝通常見一些問題,像是溝通時很少眼神接觸、臉上沒有表情、講話聲音平淡,或是說出來的話跟心裡的真實感情不一致。

例如有個媽媽擔心女兒因為食慾差而吃不下飯,特地去買了女兒最愛吃的肉羹回來後,卻用著不情願的語氣,從樓下對在二樓睡覺的女兒大喊:「肉羹買回來了,要吃自己下來吃!」。

事實上媽媽的本意是關心女兒,可是用了不理想的溝通方式卻會讓她的心意被打了折,當下聽到這麼大聲又不情願的語氣,又是從這麼遠的地方傳來,可能也會懷疑起媽媽的誠意也無法讓女兒明白。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與家人或病友溝通,應特別注意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是否一致,而說話時眼睛不看對方或沒有表情都容易被誤認為是在生氣。

(二)不恰當的語言溝通行為:

有一些在溝通上常出現的不恰當行為值得我們注意:

(1)模糊的溝通:有效的語言溝通應該要能清楚指出明確的「行為」所引起的情感反應。

例如有個爸爸對正要出門工作的兒子說:「你今天很不錯喔!」,其實這就是很模糊的語言表達,因為他並沒有指出是哪一些事情很不錯,也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建議可以改成:「一早就看到你穿戴整齊,不用母親叫醒你,就自己準備好要出門工作,我真的覺得很高興。」

(2)過份概括化的陳述:我們在表達生氣、失望、怨恨的負向情緒時,常常會出現過份概括化的陳述,但這樣的陳述卻是扭曲事實且帶有傷害性。

例如有個孩子常常會發脾氣,母親責怪她時說「你是整個家族最糟糕的孩子」,這樣生氣而過份放大的話語,很容易造成對方的挫折感或讓他對家人的敵意增加;因此在責備的時候,應該要適度或只做符合事實的中性陳述。

二、有效的家庭溝通原則:

(一)對正向的行為表達出正向的情感:
有效的正向情感溝通,是能正確的告訴對方,他這樣做是正向的,且清楚的讓對方知道你對他如此做的正向感覺。尤其是病人在居家生活時,建議家人應該要在他表現出期待的行為,或是出現好的行為表現時,即時表示出正向的情感反應。舉例來說,如果懶散的孩子在吃完飯後主動收拾碗筷,媽媽可以對他說:「小明,你今天幫媽媽收拾碗筷,媽媽覺得很欣慰,謝謝你!」

(二)對特殊的行為改變做正向的要求:
大部份的人都不喜歡聽到命令句,像是「你應該…」,「你必須…」,這種語氣會讓對方覺得必須服從命令,有被強迫的感覺。
像是有個媽媽說「小明!你看現在幾點鐘了,明天要上學現在還不去睡!」,其實建議可以改成:「小明,現在已經十一點了,如果你能早一點睡,媽媽會比較安心,何況明天還要上學呢!」這樣的語氣就能夠讓對方清楚知道,你的期待與感受是什麼。

(三)積極的傾聽技巧:
傾聽不但能促進家庭內的溝通,而且還是化解危機的一項重要技巧,它包括下列幾個核心要素:眼神注視講話者,注意聽他說的內容並且點頭回應「嗯!」、有不清楚的問題可以請求澄清、確認所聽到的內容、澄清所觀察到對方的情緒和態度。

三、與生病家人相處的原則:

(一)尊重和接納:
被否定的心情是相當令人氣憤的,而當病人的話被指為無稽之談,也會讓他覺得不被相信和痛苦,如果家人任何事都替他決定安排好,會讓他覺得不被尊重,沒有自我,永遠長不大。其實接納與尊重病人的感覺,看起來簡單但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有個例子是一位病人對媽媽說:「我現在覺得很煩,很想發脾氣」,但此時媽媽正滿頭大汗的做家事,心想這個二十五歲的女兒,整天無所事事,什麼事也不幫忙做,一氣之下就沒好氣的說:「你天天在家吃飯、睡覺、看電視,已經夠好命的了,有什麼好煩的!」,這時病人可能覺得媽媽不瞭解她,不關心她的情緒。
經過幾次之後,她可能就不願再開口了。
建議病人的家人可以儘量保持耐心,可以改成說:「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想發脾氣呢?坐下來我們談一談。」

(二)鼓勵和讚美:
每個人都喜歡被鼓勵和讚美,這會讓生活產生希望的動力,也可以使人增加自尊與自信、引起改變的動機。
家人通常對病人會有許多期待,建議可以利用鼓勵和讚美的方法,有耐心地引導病人做漸進式的改變。

(三)讓病人有宣洩內心情緒的機會:
病人會因為病情的影響,說話的內容可能不恰當或表達不清楚,使得家人經常沒有興趣聽他說話,而在當病人有悲觀的想法、自殺的念頭出現時,往往也無法及時察覺。
病人的情緒有一部份是受症狀的影響,但另一部份往往是源自家人的反應。當他發脾氣或哭鬧時,建議讓他有發洩的機會,等到心情平靜之後,再去問他原因,不要爭辯地傾聽他的心聲。不管最後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重要在於你真正地關心他、尊重他和接納他,之後再以漸進的方式教導他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這樣他發脾氣的次數將會減少,家庭氣氛也會趨於平和。

文章同步刊登於松德診所身心科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