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憂鬱症' (網誌分頁 5)

打擊產後憂鬱 讓心笑起來

九月 17th, 2012 Posted in Blogs, 憂鬱症

【採訪撰文/實習編輯 龍美如;責任編輯/陳萱蘋;諮詢/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 林耿立】

 

產後憂鬱知多少

 

懷孕生產是女性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從女人轉變為母親,身、心、靈的巨大改變,伴隨而來的是喜憂參半的心境。大部分媽咪在生產後的3~10天內,會出現焦慮、緊張的現象,但許多新手父母不曉得該如何正確面對「產後憂鬱症」。

引起產後憂鬱的原因相當多且因人而異,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林耿立表示,大致上可分為2類,第一,環境方面,剛生產完媽咪,除了自己的身體尚待恢復之外,照顧脆弱的新生兒,還要面對養育方式遭受他人的批評,以及新手媽咪經驗不足的不安。第二,生理方面,因為在懷孕期間,體內的荷爾蒙濃度較高,但是產後其濃度急速下降,進而影響情緒調控。在種種心理與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影響之下,導致產後憂鬱的發生。

產後憂鬱3類型

而產後憂鬱依照程度的高低,大致上可以分為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產後憂鬱(postpartum depression)以及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3種。

類型1、產後情緒低落

大部分的新手媽咪都會發生產後情緒低落的情況,屬於輕微症狀。這是因為生產後,體內荷爾蒙劇烈變化所引起,是一種生理反應過程。其情緒特徵包括:好哭、易怒、情緒起伏變化大,也可能會有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

產後情緒低落持續時間最多不超過2週,林耿立醫師表示,此時的新手媽咪在家人的支持與陪伴下都會漸漸好轉,並不需要藥物治療。

類型2、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也為憂鬱症的一種,林耿立醫師指出,比例上較少數的媽咪會有產後憂鬱情形,此狀況比產後情緒低落更嚴重、發作時間更久,憂鬱的狀況維持超過1個月左右。

典型的症狀是情緒激動、哭泣、失眠、反應遲鈍、疲憊不堪、有強烈的罪惡感及擔心無法照顧好寶寶、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務、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念頭。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發生過此狀況,下次產後再發生的機率會更高,爸比媽咪若有生下一胎的計畫則需多加注意。

類型3、產後精神病

產後精神病的狀況較少見,通常在產後2週內強烈呈現出躁動不安、意識混動、失眠、妄想…等症狀,更會出現自殺以及殺嬰的念頭,林耿立醫師表示,此精神病極有可能傷害到媽咪與寶寶,必須儘速就醫並且住院觀察,以免造成難以彌補的悲劇。

荷爾蒙的變化

荷爾蒙的分泌,與女人一生的健康息息相關。懷孕期間,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和黃體素增加10倍;生產後,荷爾蒙濃度迅速降低,在72小時內即達到未懷孕前標準。荷爾蒙急速變化很容易讓情緒波動。林耿立醫師特別指出,月經期間特別不舒服,就是所謂的經前症候群或經前不悅的情緒反應類似於產後易有的憂鬱情緒,皆為荷爾蒙變化的生理過程。

 

初步自我評估產後憂鬱症狀

許多新手媽咪都很擔心自己的情緒問題是否為產後憂鬱的症狀,媽咪只要跟著愛丁堡憂鬱量表,就能夠自己初步評估產後的心情狀態,並且重視情緒與壓力問題。

 

愛丁堡憂鬱量表

透過愛丁堡憂鬱量表,媽咪可以了解自己過去7天內的心理感受。此量表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請勾選最能描述媽咪們心情的感覺選項喔!

1.您能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並笑得開心。

□同以前一樣 □沒有以前那麼多 □肯定比以前少 □完全不能

 

2.您欣然期待未來的一切。

□同以前一樣 □沒有以前那麼多 □肯定比以前少 □完全不能

 

3.當事情出錯時,您會不必要地責備自己。

□大部分時候這樣 □有時候這樣 □不經常這樣 □沒有這樣

 

4.您無緣無故感到焦慮和擔心。

□一點也沒有 □極少有 □有時候這樣 □經常這樣

 

5.您無緣無故感到害怕和驚慌。

□相當多時候這樣 □有時候這樣 □不經常這樣 □一點也沒有

 

6.很多事情衝著您來,使您透不過氣 。

□大多數時候你都不能應付 □有時候你不能像平時那樣應付得好 □大部分時候您都能像平常那樣應付得好 □您一直都能應付得好

 

7.您很不開心,以致失眠

□大部分時候這樣 □有時候這樣 □不經常這樣 □一點也沒有

 

8.您感到難過和悲傷

□大部分時候這樣 □相當時候這樣 □不經常這樣 □一點也沒有

 

9.您不開心到哭泣

□大部分時候這樣 □有時候這樣 □只是偶爾這樣 □沒有這樣

 

10.您想過要傷害自己

□相當多時候這樣 □有時候這樣 □很少這樣 □沒有這樣

 

評分標準

1、2、4題,各選項分數依序為0、1、2、3分;3、5~10題,各選項分數依序為3、2、1、0分。

評估結果

10分(含)以上可能有憂鬱情形,大於13分很可能有產後憂鬱症。

 

1個月是關鍵

關於產後憂鬱症的判斷期,1個月是關鍵時間點。若憂鬱情緒在生產過後1個月還是持續發生,且出現與憂鬱症相同的症狀時,一定要與家人溝通,是否需要專業醫師的治療。

林耿立醫師強調,現在大多數的媽咪都不重視產後憂鬱的情況,常常來醫院診療的媽咪都是在第2或3個月時才來就醫,一問之下發現大家都是在產後1個月的時間點內就出現類似的症狀。

莫名的哭泣;心情低落;半夜起床時間頻率高;因為心情低落,導致哺乳過程不順利,而寶寶的奶水補充不足,以致於哭鬧聲更多,媽咪更焦慮不安,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林耿立醫師請媽咪注意,1個月的關鍵期,若心情起伏仍然很大,就必須尋求解決辦法。

 

跟產後憂鬱say bye bye

媽咪瞭解了產後憂鬱的原因了,但是如何面對處理產後憂鬱的問題呢?林耿立醫師提供4種方法,讓媽咪跟產後憂鬱說bye bye。

方法1、家庭的支持

家庭的支持是相當重要的!讓媽咪在分娩後,有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並具有足夠的營養和睡眠。對於剛剛卸下懷胎10月的寶寶,媽咪身心靈的疲勞是無法言喻的,此時家人應該分擔媽咪的壓力。

家人的理解和關心是不可缺少的,父母、公婆和先生應該從旁給予支持與鼓勵,尤其是先生的角色,應該是做為一個家中的協調者,調節長輩間與媽咪之間的觀念問題,並對媽咪分娩所承擔的痛苦給予必要的關懷和補償。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才是媽咪最重要的良方。

方法2、尋求醫療管道

如果有產後憂鬱症狀,許多媽咪都忌諱就醫,認為破壞了新生命來到家庭的美好氛圍,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當評估過後,可能有產後憂鬱的媽咪,一定要儘快到醫院就診,及早發現,才能提早治療。一旦憂鬱的症狀與日俱增,就會影響到母親的角色,嚴重者會危害到寶寶的安全。

林耿立醫師建議,曾有憂鬱的傾向或症狀的人,產後會有憂鬱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可能在生產前就先與婦產科醫師或小兒科醫師討論與諮詢,做事先預防;並瞭解放鬆的技巧與養育寶寶的方法,建議先生也能與醫師溝通,瞭解可能發生的狀況,及早準備。

倘若進入心理醫療的階段,在西方社會之中,懷孕及生產後用藥治療很普遍,但台灣病患較諱疾忌醫,多半認為哺乳時期不該用藥。醫師也呼籲,用藥的效果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有明顯的改善。如果媽咪擔心,醫師也能考量狀況給予心理支持或心理諮詢…等方式。一旦媽咪發現自己有憂鬱症的症狀,千萬不要不好意思,適時的尋找專業的醫療協助,可以讓媽咪儘早走出低潮。

方法3、夫妻的產後規劃

當頭一胎寶寶的來臨,新手爸媽一定都有向周遭的親朋好友請教的經驗,或是參考網路、書籍上的資訊,面對零零總總的訊息,在手足無措的狀況下,難免使得媽咪心情更焦慮。林耿立醫師建議,參考各方意見之後,找出最適合自己且專業的育兒模式。

夫妻可以在懷孕時,就先準備產後的規劃,彼此間協定育兒的方式與家事分工,才不會產後夫妻一起亂了陣腳。雙薪家庭的忙碌時代,與另一半的共同信念非常重要,必須一起為整個家庭著想、奮鬥,並調整生活的步調,共創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

方法4、媽咪動一動

對於新手媽咪來說,想要完全沒有焦慮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所以要想辦法將焦慮降到最低。媽咪有充足的睡眠與健康規律的生活,才能放鬆心情。林耿立醫師建議媽咪多做一些調節身心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

但生產後6週的運動以和緩為主,避免急促、跳耀的動作,更不可想要迅速恢復身材而從事超出自己體能的活動,較適合的活動,如:散步、慢跑或瑜珈,或是簡單的身體按摩。適當的產後運可大為減少產後併發症,也能幫助媽咪面對身為人母的壓力喔!

維持大腦正常運作—-血清素的平衡很重要!

九月 13th, 2012 Posted in Blogs, 憂鬱症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抑鬱症者經常覺得被孤立,或與大腦的血清素分泌不足有關。大腦相關的激素,稱為「血清素」,人體腦部一旦血清素失衡,會令人失去控制情緒的能力、缺乏動力、擾亂思維。血清素也會導致睡眠不足,對我們大腦神經訊號的傳遞造成負面影響。
專家指出:如:雞肉、牛肉、乳製品、堅果類核桃、香蕉、菠菜、巧克力、蕃茄等,都是能補充血清素的食物來源。 深海魚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即能阻斷神經傳導路徑,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有促進安眠的作用。

所以有些人嗜吃澱粉甜食等有助於降低壓力緊張的作用,因此常會想吃甜的殊緩情緒,總括來說負面情緒都和腦部中「血清素」濃度過低有關,飲食需注意,因為缺少色胺酸、維生素B6、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素,都會使得血清素無法順利合成。

油脂的種類攝取不對,也會影響到血清素在腦細胞間的作用情形。值得一提的事:關在室內不見太陽,也容易憂鬱,因為缺少維生素D也是造成憂鬱的原因之一。 因此適當的運動適度的晒太陽也是獲得血清素的好方法。

練瑜珈助孕婦 可減心理憂鬱症狀

九月 10th, 2012 Posted in Blogs, 憂鬱症
【台灣新生報/記者黃子倫/綜合外電報導】
一篇刊載於臨床輔助療法線上期刊的研究顯示,透過瑜珈可讓有心智健康風險的孕婦,減少憂鬱症狀。
研究者招募了十八名有憂鬱高風險的孕婦,參與十周正念瑜珈計畫。美國密西根大學婦嬰心智健康計畫主任穆尼克醫師表示,指導員在課程中不斷提醒婦女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體感覺、在瑜珈動作中傾聽身體的回饋、理解他們的身體如何改變以支持生長中的胎兒。
他指出,在懷孕期間,許多孕婦都不願意以藥物治療憂鬱和焦慮,因為擔心會傷及胎兒,也不願意開始心理治療,因為在這脆弱時刻難以藉由治療克服過去或現在的心理憂鬱因素。
藉由每次九十分鐘的課程,教導參與者正念技術,包括呼吸、引導和身體放鬆,與專注於受孕的母體與對胎兒之意識。研究發現,十周後,參與正念瑜珈課程者顯著較少憂鬱,且母嬰連結和正念技能皆顯著改善。
一位參與研究的母親表示,瑜珈幫助他面對高風險的懷孕過程,而自己身心靈壓力的降低對胎兒也有幫助。
紐約大學羅岡醫學中心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麥馬醫師表示,當孕婦尋求憂鬱治療時通常會發現選項有限,約有半數會選擇在懷孕期間停用抗憂鬱藥物,面臨復發的高風險。若未治療憂鬱症對母嬰都有嚴重後遺症,包括產前照護不佳、低出生體重、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等。研究則提供一個新的紓解方式,讓孕婦能減少憂鬱症狀。

診所未來發展方向

 

診所未來發展發向有幾大主軸

 

l   經由醫師營養師合作,研發腦部營養食品。

l   發展影像醫學,目前與長庚醫院合作,轉介病人使用SPECT診斷

l   採用多元心理諮商,包含親子家庭,婚姻,情緒,注意力訓練,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治療,心理動力分析以及多種團體治療。

l   加強與檢驗科學合作,例如目前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憂鬱症與基因及維生素D有關。

松德引進自律神經檢查儀器

十一月 28th, 2011 Posted in 強迫症, 恐慌症, 憂鬱症, 自律神經失調

松德引進自律神經檢查儀器

松德精神科診所工業研究院簽訂合作研究計畫,研究憂鬱症以及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在生理訊號腦科學上的變異。因此引進Thought Technology®加拿大進口專門生產心理學暨腦神科學的電腦資訊分析儀器大廠HRV心律變異儀器(醫學名詞為生理回饋儀器bio feedback)(俗稱自律神經儀),期待將來能在醫學上廣泛應用。

註: 松德精神科診所的注意力分析儀器CPT(用在診斷腦傷,注意力不足,衝動與過動分析)也是這家廠商。

關於失眠的種種疑問

十月 31st, 2011 Posted in 失眠, 憂鬱症, 焦慮症

有失眠煩惱的你,想必已經在網路上瀏覽過關於失眠的種種文章。或許你已經詢問過醫師的意見,或許正在使用助眠藥物,也或許已經嘗試過成千上百種大家都說有效的助眠方法。但有時還是會想舉手發問,到底自己的失眠問題,可以怎麼解決?

林醫師整理了一些演講或門診時常常被提到的睡眠相關問題,跟大家分享,希望可以提供給你一些方向。 

Q:我吃安眠藥只能睡兩三個小時,常常天還沒亮就醒來,我應該換長效的藥物嗎?

林醫師說:

失眠可能有難以入睡、睡眠中斷、或是睡眠品質低落等不同的表現。通常短效的安眠藥可以幫助誘導睡眠,但若是合併有睡眠中斷的問題,可能必須視情況調整藥物。長效的藥物種類很多,可以跟醫師討論最適合你的藥物。

Q:如果出差時忘記攜帶安眠藥,沒有處方籤又無法在當地取得藥物,我該怎麼辦?

林醫師說:

通常出差只有幾天,如果真的忘記攜帶安眠藥,可以先利用一些放鬆技巧跟改善睡眠衛生的方式幫助自己入睡。真的太焦慮而睡不著,就當作一定會失眠,不要強迫自己入睡,反而有時候會有些幫助。

Q:喝熱牛奶跟泡熱水澡真的會有效嗎?我怎麼覺得越泡越有精神?

林醫師說:

喝熱牛奶跟熱水澡的最終目的都是幫助放鬆,但效果可能因人而異,如果不適合你,可以再嘗試其他讓自己放鬆的方式。

Q:我有固定長期運動的習慣,可是晚上怎麼還是無法入眠呢?

林醫師說:

規律的運動可以促進睡眠健康,但要盡量避免夜間的劇烈運動。如果要從事活動量大的激烈運動,建議盡量在白天進行。因為大量的運動會刺激大腦的活動,反而不容易入睡。

Q:我可以靠喝酒幫助睡眠嗎?

林醫師說:

酒精的短期作用雖然會讓人昏昏欲睡,但因為它作用的機轉太複雜,長期來說很容易影響腦部的正常運作,反而影響睡眠作息。況且你一定聽過酒精成癮這個名詞,如果你會擔心成癮問題,就更要避免使用酒精幫助睡眠。

Q:我吃安眠藥很有效,但是早上起床會昏昏沉沉,起床後煮了咖啡還會忘記關咖啡機就出門,但不吃藥又睡不著,我該怎麼辦?

林醫師說:

如果早上起床會昏沉,表示你的藥物需要做一些調整,可能是藥物劑量可以減低,或是需要換另一種作用時間短一些的藥物。請再跟你的身心科醫師討論。

Q:我的工作常常必須晚上要跟國外開會,開完會也差不多該就寢,但腦袋裡常常一直在想剛剛的會議跟明天的工作,停都停不下來,我該怎麼辦?

林醫師說:

就寢前兩個小時盡量不要做太耗費腦力的工作,因為腦袋並不是電腦,沒有開關,可以啪一聲就關機。大家一定很有經驗,睡前腦袋裡常常會把今天發生過的事情、晚上跟朋友的對話、剛剛看的電視節目畫面像跑馬燈一樣的繞過一遍。常常因為這樣而延長了入睡需要的時間。

如果真的因為睡前無法避免的工作,你可以多練習一些睡前的放鬆技巧如緩慢身長的呼吸、全身先用力繃緊再慢慢放鬆,練習讓自己的腦袋清空身體也放輕鬆,可以幫助入睡。

Q:我周末可以補眠,就算失眠好像也沒那麼緊張,那麼周末是不是可以不必吃藥呢?會不會影響我的作息,反而周一之後更容易睡不著?

林醫師說:

很多人是因為工作壓力對睡眠有預期性的焦慮,所以到了周末往往失眠的問題就不見了(特別是禮拜五、六晚上)。如果你在這兩天不吃藥也不會有失眠狀況,就可以跟醫師討論,減低藥量或是不使用藥物助眠。但也要注意周末還是要維持相似的作息,否則睡眠的生理時鐘被打亂了就得不償失囉!

邊緣性人格障礙

五月 10th, 2011 Posted in 憂鬱症, 藥物戒治, 躁鬱症

在門診中,精神科醫師常常會遇到的壹些最具挑戰性的病人,林醫師之後會慢慢與大家討論這個越來越多的疾病,下面是一些簡介(摘錄製某校)加上我改些一些內容。

邊緣性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邊緣性人格之定義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處於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的邊緣地帶,其情緒行為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或自我形像十分不穩定。盛行率1~2%左右,女性約為男性之二倍,患者大多是家族史中有較多的酒精、藥物、重鬱症的病史。始於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種環境背景下表現的一種廣泛模式,對人際關係、自體形像、情感表現極為不穩定,且非常容易衝動。

表現下列各項中五項(或五項以上):

[itemlist]

  1. 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放棄
  2. 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特徵為變換在過度理想化及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
  3. 認同障礙:自體形象(self image )或自體感受(sense of self)持續明顯不穩定。(不喜歡自己,這包括外在與內在)
  4. 至少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
  5. 一再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自傷行為。
  6. 由於心情過度易於反應,情感表現不穩定。
  7. 長期感到空虛。
  8. 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9. 暫時性與壓力源相關聯的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性症狀。

[/itemlist]

邊緣性人格之臨床特徵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經常處於危機狀態,經常有情緒的波動,經常一下子好辯激動,轉眼間又憂鬱哭泣,一會兒可能覺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覺。因為這群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他們相當依賴周遭親近的人,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強烈的憤怒,因此難以維持深度而親密的關係,意即他們對人的觀感陷入全好或全壞兩極端中,旁
人可給予他關心注意,使之有安全感之時刻,便將旁人理想化;但當旁人的付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時,便對之充滿憤怒嫌惡與批評;反之,他們極怕被依賴的對象所背叛,往往激起對象的生氣憤怒,或率先背叛對方,以測試對象的容忍程度,當對象果真離開他後,他則陷入極大的情緒混亂中,並強化世界無人可信賴,自己是空虛孤獨的存在信念;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自我認同,故無法忍受獨處的孤寂,有長期的空虛感,為了避免空虛孤寂,他們可能隨意與人發生關係,或以自傷,如割腕等,排解內心的空虛無望。其生活模式混亂,社會職業功能遭受極大影響,他們的成就通常低於能力。

邊緣性人格患者的人際關係極度不穩定,對別人的評價偏向兩極,不是對他人過度理想化,就是完全否定,除了「全好」或「全壞」以外,缺乏中間地帶,容易立即轉變對他人的觀感,對別人付出往往是基於希望別人能隨時回報,只要覺得別人給自己的不夠多或不如期待中的「好」,原來的「好人」可能在下一秒鐘,就被貶低成一文不值的大壞蛋。

這類的患者常處於週期性的情緒不穩定,數小時內,就可能轉變到心情憂鬱、失落或焦躁,容易對人際間的壓力過度反應,如果出現有強烈的憤怒多半會難以控制,一發不可收拾;由於對「自我」的認同感不穩定,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未來的目標與價值判斷出現戲劇化的大轉折。

最令醫護人員頭痛的是,患者經常一再出現衝動性的自傷或自殺行為,例如割腕、吞安眠藥、酒精或藥物濫用、暴食、發洩式的瘋狂購物、下次相遇往往又是因為割腕、服藥過量被送來急診室。如此一再惡性循環,有時因此弄假成真,因而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邊緣性人格患者也常出現暫時性的解離行為,及輕微的精神症狀。個案在自傷時會忘了疼痛,割腕到流血卻反而有得到解脫的感覺。以及一些活著的感覺或是快感,通常這些病人割腕時不會痛,喜歡看到血流出來的樣子。

邊緣性人格的患者常常合併憂鬱症、焦慮症、暴食症,以及酒精或藥物濫用。情緒高低起伏實在太大。

以往認為邊緣性人格的形成和童年分離,或受虐等創傷經驗有關,而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邊緣性人格存在生物學上的因素。以新一代的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或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可以使患者在情緒的穩定上大幅改善。可能在您身邊就有許多人際關係充滿不確定感的邊緣性人格個案,鼓勵這群飽受空虛之苦的朋友到精神科求診,就是幫助他們好好面對自己、解決人際問題的第一步。

治療方式

一、藥物治療

邊緣性人格患者伴發憂鬱時可給予抗鬱劑。如接近精神分裂症譜即分裂病性邊緣(schizotypal borderlines)或出現短暫精神病發作時,可用抗精神病劑。一些邊緣性人格患者似與顳葉癲癇有重疊,則可應用癲通(carbamazepine)等藥物。

二、心理治療

這類患者相當難治療,支持性的心理治療很重要,且是治療的第一步必須要做的。因為不容易與人建立關係,治療很難成功,但如果努力與患者維持正向關懷,也有治療成功的案例,因此要有長期治療的打算,也很可能在多年的支持性心理治療之後,才能開始真正的治療。

(TV訪問)57健康同學會 ~節目相片

林耿立醫生受邀~東森57健康同學會節目
當日節目之相片 「2010/ 12/26 (日) 第183集 你的腦袋有問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