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Blogs » Archive by category '失智症' (網誌分頁 2)

失眠與飲食

十月 29th, 2012 Posted in Blogs, 失智症

失眠是現代人壓力大,表現的症狀之一,長期失眠導致免疫功能降低,體重下降,血壓不穩定,也與憂鬱症及焦慮症的發生有關。長期失眠對健康的影響很大。以下提出幾種改善睡眠有關的飲食因素。

色胺酸(Trpytophan)是天然胺基酸的一種,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是一種可以減緩神經活動、讓人放鬆、引發睡意的神經傳導物質,使飯後產生飽足感及誘發睡眠。色氨酸含量比例高的食物包括小米、芡實、喬麥仁、葵瓜子、南瓜子、腰果、開心果、火雞肉。

攝取足夠醣類食物:色氨酸必須搭配醣類食物一起食用,因為醣類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當胰島素分泌時,會協助讓較多的色氨酸進入腦中合成血清素,而幫助入眠。醣類食物包含在日常食用的五穀根莖類中,盡量以全榖、全麥類為主,可提供較多的維生素B群。

色胺酸需搭配維生素B6,維生素B6可以幫助製造血清素,維生素B12有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不安的功能。
色胺酸代謝時,維生素B6可使其轉變成菸鹼素,若維生素B6不足則色胺酸會轉變成黃尿酸。因此服用色胺酸時必需搭配維生素B6。

在動植物食物中,含量最少的必需胺基酸為色胺酸。白米、小麥、花生、馬鈴薯含有色胺酸。素食含有醣類,維生素B6又多,如果又有色胺酸,就是幫助睡眠最好的食物。白米、小麥、花生、馬鈴薯的維生素B6都很多。

鈣及鎂:鈣具有放鬆肌肉、安定神經的功能。鎂攝取不足易發生焦慮影響睡眠。牛奶及黃豆是鈣質最佳來源,睡前一杯溫牛奶加少許蜂蜜,或添加燕麥片、芝麻粉可助眠。

咖啡因、酒精、尼古丁是直接導致失眠的3大罪魁禍首,避免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咖啡因使腎上腺過度活動影響睡眠,易失眠者不宜於睡前使用富含咖啡因之飲料如:喝茶、咖啡、可樂、巧克力。

避免進食過多易產氣或添加刺激性調味品的食物:例如洋蔥、白蘿蔔、豆類、大蒜等。減少味精及食品添加物,可減少過敏現象而影響睡眠。晚餐吃辛辣食物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原因。辣椒、大蒜、洋蔥等會造成胃中有灼燒感和消化不良,進而影響睡眠。而油膩的食物吃了後會加重腸、胃、肝、膽和胰的工作負擔,刺激神經中樞,讓它一直處於工作狀態,也會導致失眠。

除了上述之飲食因子須特別注意之外,均衡飲食以及規律之生活型態。

如果失眠症狀嚴重仍建議找專業醫師評估,進一步治療 。

(TV訪問)57健康同學會 ~節目相片

林耿立醫生受邀~東森57健康同學會節目
當日節目之相片 「2010/ 12/26 (日) 第183集 你的腦袋有問題嗎? 」

精神官能症~ 相關書籍推薦!

林醫生平日門診經常被問到"醫生我如何更了解我的疾病狀況?"或者"醫生我可以看哪些書籍?"等問題,林醫生覺察到~除了透過於看診時傳遞資訊,應也可透過Blog分享這些資訊,讓網友們也能閱讀這些不錯的書籍。

在此先行推薦大家幾本不錯的精神官能症相關書籍,希望對您有些幫助!

後續林醫師將會在到書局挑選書籍閱讀,到時候另行推薦,例如: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強迫症等類型書籍,敬請期待!

《一生都受用的大腦救命手冊:100招獨家護腦祕訣,走出折磨人的情緒問題和異常行為》
-丹尼爾‧亞曼著。柿子文化出版。
"你到底是什麼了?恐慌、憂鬱、躁鬱、偏執、注意力不足、經前症候群、暴力、肥胖、失眠、暴食、購物狂、愛翻舊帳、跟蹤狂、自殺、情殺、外遇、婚姻危機、工作不順、親子關係緊張。"
從0~99歲,不分男女老少,不論乖寶寶或大壞蛋,所有你面臨的種種情緒、行為或生活問題,很可能不是因為你的人格、心理有毛病,而是大腦功能出狀況!

《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馬汀.塞利格曼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觀念是一切改變的根本,而你自己是治療的關鍵。
書中仔細檢討焦慮症、驚恐症、憂鬱症、貪食症、同性戀、酗酒等問題的成因,將它們分成可以改變和不可改變兩類,然後指出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的方法。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John Medina著,洪蘭譯。遠流出版。
分子生物學家麥迪納博士分享他在大腦科學領域研究的成果,探討大腦知識對於在教室的教學以及在職場的工作能有什麼幫助。書中每一章分別解釋一個大腦守則──科學家所知道的大腦工作方式,然後提出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建議。當你了解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就會明白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腦。

憂鬱症的治療-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憂鬱症是需要治療的疾病。一般而言,若未經治療的憂鬱症狀,會持續半年至一年之久,也有慢性化的可能,因此積極的就醫治療是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目前憂鬱症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二:抗憂鬱劑及心理治療。

(一) 抗憂鬱劑:

現代的抗憂鬱劑發展快速,已較以前的抗憂鬱劑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在療效的部分,則可同時幫助憂鬱症狀的解除及預防後續的復發,且效果顯著。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統計,約50% -75 %憂鬱症的病人對抗鬱劑有好的反應。但需特別注意的是,抗憂鬱劑雖然很有效,但也並非魔棒一揮即能帶走你的憂鬱症。使用藥物改善你的心情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在起初的幾天,藥物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睡眠、改善胃口及保持心情鎮靜,有時也許會讓人覺得很虛弱疲倦。約規則服藥3-4週才見成效,約在1至2週後,鎮靜作用會轉而有助於增加敏銳度與提振精神。

藥物約需 8週左右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之後建議再服六個月。所以接受藥物治療不應期望很迅速的感受到藥物的效果。

一般我們在臨床上看到抗憂鬱劑反應不佳的情況,常是由於未按醫師指示服用足夠劑量或治療時間太短所致。因此,務必耐心服藥切忌操之過急。

另外,為了防範未來症狀的復發,即使已覺得自己的症狀緩解時,亦不可驟然停止就醫及服藥,務必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除了發作頻率高或憂鬱症狀出現時有嚴重自殺意念或明顯的功能障礙者外,大部分的人不需終身服用抗憂鬱劑。而且抗憂鬱劑不會成癮不必擔心。

前抗憂鬱劑的種類繁多,在此建議使用抗鬱劑的民眾,不妨記住自己服用的藥名,好方便和醫師清楚溝通服藥的方式及副作用的可能狀況以及應對方法,一方面可以清楚自己狀況,同時也能維持規則服藥以達到療效。

(二) 心理治療:

目前心理治療的派別不少,而在憂鬱症的治療部分,向大家介紹下列三個有效的心理治療取向:

(1)認知行為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有自責、無助、無望等負面想法,而這些負面想法使得患者情緒更形低落,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目標就在協助病患能自我覺察其負面思考,並能發展出其他可能的正向、有彈性的想法,並可在治療中練習新的認知後之行為反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反覆的練習,來掌握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想法、情緒和行為反應,進而達到享受人生的目標。

(2)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其人格特質而在面對外界環境變動時倍感壓力使情緒陷入低潮。因此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的目標不止於改善憂鬱症狀,更著重於整個人格結構的改善,以提高病患在人際互動中的信任感、親密感和應付能力;並增進病患忍受情緒變化的能力。藉著探討過去經驗對自己目前的影響來促進自我覺察及調適,達到改善憂鬱症狀及防範復發的目標。

(3)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因人際衝突而痛苦不已。而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正是藉由探討適應不良的人際關係,來學習社交技巧,增進溝通能力。經由這樣的治療,可以減少人際互動不良產生之壓力,並避免憂鬱症狀引發的人際障礙。

以上文章引自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

林醫師的分享:

這篇文章出於台北市心衛中心,林醫師認為是相當簡單易懂,卻也將許多重要觀念或迷思都做了清楚說明,值得推薦給部落格的讀者了解!

特別在藥物方面,或許有許多人對於精神科藥物還存有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其實由於醫療技術一直在進步,精神疾病的藥物也有了許多的改良,醫師也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說明,減輕大家的疑惑與擔心。

另外,目前診所所採取的治療方法也如同上面所提到,以藥物及心理治療為主。而在心理治療中,目前坊間的確有許多機構採取不同學派進行治療,而林醫師個人較認同且採用的便是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取向心理治療,因為自心理治療開始發展以來,已經有許多不同的改變。而這兩個治療取向是目前認為較符合現代人的問題解決需求,不僅在國內外有較多的學術實證支持,林醫師從病人回饋中也發現的確相當具有幫助。也推薦給大家認識!

銀髮族的無形殺手—「失智症」

前陣子林醫師在電影台看到一部頗發人省思的影片,是由日本演技派男星渡邊謙所主演的「明日的記憶」,男主角是一位49歲的職場強人,因為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家人與主角在整個發病的過程中如何自我調適、相互扶持的過程。片中清楚地呈現失智症的前兆、症狀與反應,是部相當感人的好片,在這邊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

我們所謂的「失智」代表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一種狀態,最主要的病徵就是「記憶退化」,一般常發生於65歲以上的長者族群。常見的失智症有下列兩種:第一種便是電影中所提到的「阿茲海默症」。它是一種持續性的神經功能障礙,也是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成因。最明顯的早期症狀為健忘,一般人看到家中的長輩有如此行為時,通常會認為是「一般正常老化」的過程,而忽略失智症的可能。之後隨著病情的加重,病人的語言能力,空間辨別能力,認知能力便會逐步衰退。

另一種為「血管型失智症」,多半發生在有中風病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險因子的人身上,除了認知功能退化外,也會出現動作遲緩、走路不穩或失禁的現象,這些症狀在早期阿茲海默氏症是不常見的,所以血管性失智的病人也常被誤診為巴金森氏症。

失智症初期的症狀總是輕微而容易讓人忽視,再加上好發於老年人身上,於是就讓人更有藉口認為「這是老化的象徵,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許多患者是到了出現妄想、錯亂等行為才開始就醫,然而,此時已是較不利治療的中、重度階段。因此平日便需多留意老年人的情況,若發現有任何徵狀,建議盡快尋找身心科評估就醫,減少失智症的危害。

以下為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提出的失智症十大警訊,提供給您參考:

一、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一般人偶爾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

二、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自年輕即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三、言語表達出現問題: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送信的人(替代「郵差」)」「用來寫字的(替代「筆」)」等。

四、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五、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例如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六、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對言談中抽象意涵無法理解,而有錯誤反應。日常生活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七、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八、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九、個性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但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十、活動及開創力喪失:一般人偶爾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新家庭問題 失智症年增萬人

六月 8th, 2009 Posted in 失智症 Tags:

失智人口愈來愈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國內失智人口已突破十六萬人,民國一百四十五年,失智人口將超過六十二萬人,平均每年逾萬人速度成長。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李明濱警告,照顧失智老人需要更多人力,需要照護體系扶持,社會再不採取行動,家庭跟社會將面臨癱瘓危機;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更擔憂「四、五年級生」晚景,以目前人口老化與少子現象,老了可能沒有人照顧。

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達夫,根據國內調查結果及國外學者發展的模式推估失智人口,他也發現,年齡愈大,失智症盛行率也愈高,以六十五到六十九歲為例,失智症盛行率為百分之一點二,七十到七十四歲增加到百分之二點二,八十五到八十九歲高達百分之十六點三,九十歲以上,幾乎每三人就有一人有失智症。

據統計,目前國內每百名青壯年要照顧十四名老人,到了一百四十五年,要照顧的老人將增加到七十五人。湯麗玉說,不只臥床老人需要照顧,失智症患者「好手好腳」,會自己穿衣、吃飯、走路,但會到處趴趴走、走失,甚至會有妄想、幻覺等,更需要人在身邊看著,照護壓力更形沈重。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吳肖琪認為,現行十年長照計畫使用「日常生活動功能量表」評估失能情況,無法反映失智症患者照顧需求。她建議,應規畫認知功能障礙者照顧需求的分級制度。

政府規畫中的長照保險制度,將失智症列為中程目標,失智症協會建議,應提前到近程目標,從輕度開始照顧,延緩惡化速度,才符合成本效益。

為呼籲政府將失智症列為優先健康議題,積極規畫防治照護政策,失智症協會跟世界同步推動「全球失智症公約」簽署活動,民眾可上網(http://globalcharter.tada2002. org.tw/)連署

失智症的評估與預防(簡易量表)

六月 2nd, 2009 Posted in 失智症 Tags: ,

失智症是一種漸進式的記憶力衰退,通常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少數則發生在65歲之前,稱為早發性失智症。一開始您會發現,家中老人常忘記剛剛發生的事、説過的話,不斷重複交代著同樣的話,接著便出現生活自理能力逐漸退化,像是將東西擺放在奇怪的地點、沒有辦法思考複雜的事、表達能力出現問題,連簡單的一些詞句都忽然說不出來,甚至就連個性都有了轉變,原本喜歡、擅長的事也變的沒有辦法處理。

上述都是一般常見的失智症症狀,包含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及語言等的認知功能障礙,同時也可能出現個性及情緒的改變、行為異於平常、喪失信心與活力、妄想或幻覺等情況。

以下是一份提供臨床參考的簡易心智狀態問卷,可以提供您幫忙家中的長者做初步的篩檢。請依以下的問題順序詢問並紀錄:

1. 今天是幾號?(年、月、日都對才算正確)

2. 今天是星期幾?(星期對才算正確) Ream more »

家有失業者,寬心包容多鼓勵

五月 5th, 2009 Posted in 失智症, 恐慌症, 憂鬱症 Tags:

受到全球不景氣的影響,有許多人因此而受到波及。當家裡有人受此次不景氣影響,而失去工作或待業在家時,家人與親朋好友間的支持鼓勵是非常重要的,更是失業者重新啟動的力量。

失業者因為情緒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易產生失眠、憂鬱、易怒、悲觀等負面情緒。為協助親愛的家人渡過此次金融風暴,建議您在面對沮喪或是疲於找工作的家人時,要提醒自己,多關懷,多包容,共同面對困境,陪伴家人一起渡過難關,以下是一些簡短的建議說法,提供您參考。

面對失業家人,請記住「四不」「六要」 Ream more »

常見的失智症量表(家屬參考)

十二月 23rd, 2008 Posted in 失智症 Tags:

失智症的病程如何判斷呢?

由於心智能力及認知功能的退化,失智症患者在生活上會逐漸喪失自我照護的能力。一般臨床上評估失智症的病程進展,也常常以此類量表標準來區分。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量表,提供大家參考。


l 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是美國巴爾地摩Baltimore市州立醫院的物理治療師巴希爾Barthel1955年開始使用在測量住院復健病患的進展狀況,1965年發表,自此巴氏量表(BarthelIndex)就被廣泛使用於復健、老年病患的領域,用來測量病患的治療效果及退化的情形。巴氏量表不僅可使用於失智症患者,也常用以評估如中風、精神異常等需要長期照護病患的失能程度。

巴氏量表共評量十項:自我照顧能力七項計有進食、修飾/個人衛生、如廁、洗澡、穿脫衣服、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功能及行動能力:移位/輪椅與床上之間轉位、步行/平地上行走、上下樓梯。每項皆有完全獨立、需要協助及完全依賴的等級,依據各項評估結果計算總分。

l 臨床失智評分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 Scale

包含六種不同面向的測量標準,用以評估總體疾病的嚴重度。CDE會根據病患的記憶力、定向力、判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社區事物處理、家居與嗜好、個人照料來評估。每個面向有五種不同級分,以所有面向總分來評估結果。

l 迷你心智狀態檢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Folstein1975年編制,MMSE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MMSE共有11個評估項目,其所涵蓋的領域可分成定向感、語言、注意力及記憶四大部分,在評分方面滿分是30分。

國際標準24分為分界值,18~24分為輕度痴呆,16~17分為中度痴呆,15分為重度痴呆。我國發現因教育程度不同分界值也不同;文盲為17分,小學(教育年限6)20分,中學及以上為24分。MMSE雖簡而易做,但它並非用來偵測情緒,人格,行為的量表。對於早期失智症,失語症,高教育或低教育的人員,其應用則仍需由專業人員詮釋分數。

階段

智能測驗說明

症狀說明

平均期間

退化程度

1

(MMSE29-30)

正常

成人

2

(MMSE29)

正常年齡之健忘
與年齡有關之記憶障礙(忘記東西放置的地方及某些字,減少注意力)

成人

3

輕度神經認知功能障礙(MMSE25)

降低從事複雜工作之能力及社會功能(例如:完成一件報告)

年輕之成人

4

輕度阿茲海默氏失智症(MMSE 20), 計算能力下降(100-7,40-4)

無法從事複雜活動(個人理財、料理三餐、上市場),注意力、計算及記憶障礙(近期為主)

2

8-青少年

5

中度阿茲海默氏失智症(MMSE14), 計算能力明顯下降(20-2)

失去選擇適當衣服及日常活動之能力,走路緩慢,退縮,容易流淚,妄想,躁動不安

1

5-7

6

中重度阿茲海默氏失智症( MMSE 5)

無法唸10.9.8.7……需他人協助穿衣、洗澡及上廁所,大小便失禁,躁動不安,降低語言能力

2.5

5-7

7

重度阿茲海默氏失智症(MMSE0)

需依賴他人持續照顧,除叫喊外無語言能力、無法行走,行為問題減少增加褥瘡、肺炎及四肢攣縮之可能性

MMSE23(輕度)→06年,每年約降3-4分,MMSE 0後可平均再活2-3

4-15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