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德精神科診所 林耿立醫師的心情文章

台北精神科與身心科健保診所 心理諮商
Home » 2017

如何給予憂鬱症患者情感支持?

五月 1st, 2017 Posted in Blogs, 憂鬱症 Tags: ,

治療憂鬱症通常會從三個方面進行:患者休養、生理治療、心理治療,生理治療包含藥物、斷眠療法、高照度光療法等各種方式,在一般認知中,會將生理及心理治療歸於專業醫師,但事實上,憂鬱症的治療往往需要環境的配合,所以要求患者休養才會成為憂鬱症的第一步,而心理治療除了醫師提供協助之外,情感支持也能給予憂鬱症患者很大的幫助。

然而一般人在情感支持的認知上,往往有正確的出發點,但支持方式卻有偏差,例如常有人認為「因為他有憂鬱症,所以我必須多忍著點,別罵他」,採取忍耐的態度面對憂鬱症,這樣的態度不僅對患者沒有幫助,對照護者而言也帶來強烈的壓力,臨床上經常可見照護者由於長時間忍耐、最後反而必須來接受治療的案例,如果有這樣的情形,通常會建議不是患者個人接受心理諮商治療,而是由患者、照護者,甚至一起居住的家人,一起接受團體治療或家庭治療,才能給予患者健全的環境休養、重建健全的心理環境。

之前提到的「產後憂鬱症」,其實就是需要進行家庭治療最好的例子,由於新手父親的產後憂鬱經常是伴隨在產後母親的憂鬱症之後,因此在同一個時間點下,雙方都處於需要被照顧的狀態,可想而知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庭無法建立適當的環境給予患者休養,同時間還有新生兒需要被照顧,讓壓力更被加強。

「情感支持」並不是要求照護者以同情心給予「忍耐」,而是透過「支持患者,產生共感」來給予患者所需要的環境,例如在婚姻關係中,面對憂鬱症的配偶時,應盡量了解「產生憂鬱的原因」,藉此「共感」「如此確實會導致憂鬱」,才能從配偶的角度去感受環境所給予的刺激,否定患者的情緒反應往往會導致症狀加重,因為憂鬱症患者往往對自己缺乏自信、具有強烈的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此時再接收到否定句式,例如:「你為什麼一直鑽牛角尖」、「為什麼不想開一點」、「我不是說過了嗎」,自然會再次覺得自己做錯了、是不好的,不妨試試改說「我了解你難過,你先沉澱一下,我會等你」,如此不僅讓患者感到被理解,也同時解除雙方僵持的壓力,讓情感支持不成為家庭照護者的隱憂。

 

資訊補充:

  1. 一般抗憂鬱藥物需至少服用兩週,才會出現效果,因此應盡早接受治療,避免情況惡化,同時即便症狀改善了,仍需持續服藥四到六個月,避免症狀再發。由於每個人的病情及用藥情況不一,建議應密切與醫生配合。另外在北歐高緯度地區,由於入冬後缺乏陽光照射,因此憂鬱症患者大增,此時往往提供高照度光療法就能有很好的成效。
  2. 憂鬱症心理療法包含個別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生理回饋治療、職能治療、家庭治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醫師將依患者個別情況而選擇不同的療法,請遵照醫師建議配合療程,才能有最佳的治療效果。

 

(文:松德精神科診所醫療團隊)

就怕「一打一」:淺談新手爸爸的「產後憂鬱」

前幾天一則新聞提到,新手爸爸不慎將兩個月的兒子打到顱內出血、多處瘀傷,經警方的調查,發現是爸爸被孩子吵醒以後,不知道怎麼哄騙哭鬧不止的孩子,導致情緒失控。許多網友怒罵不止,認定這名男子有暴力傾向,新聞也不斷強調「經濟不佳」、「年紀輕」等壓力因素,試圖給予這個事件一個合理可循的解答。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美國醫療文獻研究就提出,原本發生在產後婦女身上的「產後憂鬱症」,在「新手爸爸」身上發生的機率超乎預期。產後憂鬱症是由於產後婦女賀爾蒙分泌的劇烈變化,加上心理上對於角色變化的不適應等等,導致產生憂鬱或抑鬱症狀,從成因看來,同樣在孩子出生後產生角色變化的父親,當然也有機會出現心理因素的產後憂鬱症,東維吉尼亞醫學院(EVMS)曾分析過來自16個國家、28004個家庭的資料,發現有10%-25%的新手爸爸有產後憂鬱的症狀,通常是在新生兒出生後的幾週之後才開始出現,並伴隨著伴侶的產後憂鬱症一起發作,因此在預防或治療產後憂鬱時,必須整個家庭一起進行,而非只有關注媽媽的心理狀態。

不善育兒是主因,經濟問題只是隱憂

由於傳統上對父親角色的期待與母親不同,許多新手爸爸在新生兒誕生時,並未做好育兒的準備,無法預期新生幼兒的需求表達與處理方式,導致當媽媽外出、必須獨自面對新生兒時,「一打一」的情況讓壓力瞬間飆升,一旦遇到觸發條件,就可能導致情緒失控。

另一種情況是,在育兒的過程中,由於父母雙方的認知不同,或是由母親擔任主要照護者,即使父親願意幫忙,也經常被認定為照護方式「錯誤」、「拖延」、「不用心」,導致挫敗經驗累積,一旦遇到必須單獨照護幼兒時,更不知該如何處理問題,新生兒哭鬧往往成為壓力的爆發點。

 

雙方溝通、共同學習育兒才能解決問題

一般男性在新生兒出生後幾天內就回到職場,工作及下班後共同育兒的時間,其實與女性在育兒期間24小時無休的情況是相同的,在照護上的壓力也理應共同承擔,以理解取代指責,新手爸爸應主動學習並協助新生兒的照護,而媽媽也應相信伴侶有足夠能力處理,讓育兒成為雙方共同的經驗,溝通雙方理念,才能有效處理初期養育造成的壓力。

共同承擔不是一起吃苦,必要時務必尋求專業協助

產後憂鬱症的時間越短越好,除了透過學習理解、適時紓壓等預防措施之外,及時治療和防止惡化也十分重要,父母雙方的情感支持固然可以減少情緒上的不適,一旦發現伴侶出現明顯抑鬱的症狀,就應盡快諮詢心理醫生的意見,必要時可使用藥物輔助,包括抗抑鬱劑、鎮靜劑、安眠藥等,用來改變腦部神經化學物質的不平衡。(以上藥物需在醫護人員嚴格指導下服用)

(文:松德精神科診所/2017.04.28)